
极端天气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最大变量之一。今年我国先后遭遇局部地区干旱和区域性洪涝双重考验,粮食生产面临较为严峻挑战。目前,夏粮生产克服局部较重旱情影响,实现稳产丰收,而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还需闯过多道关口。应继续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不断增强农业气候韧性。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粮食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基础性保障。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沟渠修复整治,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完善抗旱排涝体系、推广智慧灌溉技术,让每立方米水都能精准润泽良田。提升耕地质量,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土壤保墒能力。适应气候变化,优化种植结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推广耐旱作物;在低洼易涝区推广耐涝作物,或者发展“稻渔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降低粮食减产风险。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让农业科技成为抵御极端天气的坚固盾牌。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63%,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推广耐旱水稻、抗涝玉米等抗逆新品种,使农作物在恶劣气候下仍能保持较高产量。智慧农业为每寸土地精准“把脉”,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农民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提前预警极端天气,优化田间管理。智能农机让田间作业更加精准高效,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了天气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应紧盯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措施的落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农业保险为种粮农民撑起“保护伞”,避免因灾返贫。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洪涝或干旱可能让种粮农户的辛勤耕耘化为乌有。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的重要工具。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已在全国铺开。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险责任涵盖当地自然灾害、重大病虫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动物毁损等风险,种植收入保险的保险责任涵盖农产品价格、产量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与传统物化成本保险相比,这两个险种保险责任范围广,保障水平最高可达相应品种种植收入的80%。受灾农户通过理赔资金,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种子、农药、化肥、农机投入等生产成本。尽管农业保险作用显著,但在实际推广中仍存在定损难度大、拖欠补贴等痛点。承保机构应优化险种设计和理赔服务,确保一旦出险能够快速理赔、应赔尽赔,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
极端天气易导致区域性、阶段性粮食供需失衡,引发粮食市场异常波动。我国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储备为主、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辅、城乡居民家庭存粮为补充的储备体系,为应对突发事件、市场保供稳价筑牢安全防线。企业根据市场预期和经营需求增加库存,与政府储备形成互补,在自然灾害或物流受阻情况下,企业可以就近调配库存,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提高粮食供应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城乡居民家庭存粮,能起到“缓冲阀”作用,为粮食应急供应争取时间。我国已建立覆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各个环节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在抗击自然灾害、应对疫情冲击等重大挑战中展现出强大韧性。
风雨淬炼,方显韧性;未雨绸缪,筑牢根基。面向未来,应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确保中国饭碗在极端天气来袭时端得更牢更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