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深化对华机器人产业合作——访保加利亚机器人协会副主席丘克列夫

2025-07-31 06:21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期待深化对华机器人产业合作——访保加利亚机器人协会副主席丘克列夫

2025年07月31日 06:21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驻索非亚记者 蔡 淳

在全球高科技版图重绘之际,地处欧洲东南门户的保加利亚正逐渐成为国际关注的新兴技术力量。随着该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该国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就此话题,保加利亚机器人、自动化和创新专业协会副主席永科·丘克列夫近日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

作为致力于推动该国高科技产业升级的专业组织,保加利亚机器人、自动化和创新专业协会目前汇聚了近百家成员单位,覆盖机器人研发、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自主系统及仓储自动化等多个领域。“许多会员单位已与多家中国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开展合作,其中部分企业已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丘克列夫介绍。

丘克列夫认为,保加利亚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数据显示,该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目前为每万名工人30台,远低于中国的每万名工人470台。尽管基数较小,但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在2025年至2031年期间,保加利亚在物料搬运、码垛、包装及产品转移等场景中的机器人需求将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汽车、电子、食品和化工等传统行业正加速向自动化生产模式转型。

这一趋势已吸引了国际资本和机构的广泛关注。例如,专注于自主飞行机器人研发的、由保加利亚企业家创立的初创企业UVIONIX已于2025年完成350万美元融资。总部设于索非亚的人工智能企业Simobotics则入选欧洲年度最具前景的5家机器人初创企业名单。欧盟也宣布将在索非亚投资9000万欧元设立人工智能工厂。丘克列夫说:“我们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人工智能合作,进一步接轨全球顶尖科研体系。”

丘克列夫表示,在科技贸易方面,保中互动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保加利亚对中国出口了价值约9700万美元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其中集成电路与微型装置占比近一半,其余产品包括变压器、继电器、工业仪器等多个品类。2024年,在机械和核反应堆零部件方面的出口总额也超过1800万美元,显示出保加利亚在高精度制造领域的稳定技术实力。

这些优势为中保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扎实基础。丘克列夫认为,保加利亚众多企业专注生产定制化电子元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专业医疗器械与工业自动化系统,这对于寻求从海外批量采购高度专业化模块的中国公司具有较强吸引力。尤为重要的是,保加利亚制造普遍遵循欧盟技术标准与监管体系,为中国企业拓展欧盟市场提供了显著的“认证红利”。

在丘克列夫看来,保中企业合作潜力不仅局限于制造层面。在帮助中国机器人产品适应欧洲制造业场景、满足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人工智能法案》等法规要求方面,保加利亚潜在合作方也具备实际经验和制度理解力,“我们希望未来看到项目以‘中国机器+保加利亚软件’的方式实现本地化适配。”

具体而言,保方工程师在控制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以及嵌入式系统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可为中国合作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技术服务,这一模式可以通过在医疗机器人、农业自动化、智慧物流等垂直领域设立双方合资企业实现。

为了夯实合作基础,丘克列夫建议,两国高校可考虑设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联合硕士项目,以加强人才交流与科研互补。他表示:“如果在技术教育层面建立长期机制,我们就有可能推动中保之间形成一个结构化、制度化的高技术合作平台。”

展望中欧高科技企业合作前景,丘克列夫认为,即便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趋紧的背景下,企业仍然将自身的利益考量置于优先位置,“企业希望以最高效的方式与最优秀的人才合作,尤其是在前沿技术领域。”

在谈及中国技术的全球影响力时,丘克列夫指出,尽管受到外部限制,中国科技企业并未受阻,反而在应对压力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与创新力。“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已超过特斯拉,中国本土电池企业也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同扩张。”他强调,这一趋势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渐趋成熟的自然结果——他们已能够吸引全球人才、技术与产能,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作体系。

丘克列夫进一步指出,技术封锁并不会真正阻止中国的进步,反而促使其在关键领域推进自主创新。“即便在芯片受限的条件下,中国也在通过软件算法和架构创新寻求突破。”在丘克列夫看来,21世纪的技术竞争早已突破人为壁垒,“没有任何一道封锁能够真正阻挡一个资源充沛、工程能力强大的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日报驻索非亚记者 蔡 淳)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