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闻佳
英国当地时间7月28日,也就是世界肝炎日当天,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正式发布《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动计划》。这份凝聚全球智慧的重磅报告明确:全球60%的肝癌病例可预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以及日本近畿大学教授工藤正俊为该重大报告专家委员会的联席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国际顶刊《柳叶刀》创刊202年来,针对全球性重大疾病挑战,首次由中国专家牵头,携手日本、韩国、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51位著名专家共同制订的重大报告。这一历史性突破,充分彰显了亚洲医学尤其是上海医学的科创成色。
吃得不健康,正增加罹患肝癌风险
肝癌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严峻挑战之一。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87万,死亡病例76万,其中约43%发生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若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计到2050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将分别达到152万和137万。国际社会亟需权威性、引领性的防控策略。
中山医院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主任医师徐泱介绍,专家委员会经科学推算,全球每年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至少需要降低2%,到2050年才能逆转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上升的趋势。若能达成这一目标,全球至少可避免880万例肝癌新发病例及770万例肝癌相关死亡。
具体如何扭转这个趋势?从源头上狙击肝癌可谓“治本”之策。该报告揭示的一项关键发现就是全球肝癌病因结构的显著转变。传统上,人们将肝癌与乙型、丙型肝炎或长期酗酒直接联系。但如今,代谢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和代谢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病例正迅速增加,肥胖和糖尿病加速了MASLD发展为MASH。数据显示,MASH相关肝癌病例占比将从2022年的8%增至2050年的11%,增幅高达35%,发达国家尤甚。
同时,酒精相关肝癌比例也从19%升至21%。在美国,MASH和酒精相关肝癌已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主要风险源。相比之下,全球乙肝和丙肝相关肝癌比例从39%和29%,分别下降至37%和26%。该报告作者之一的美国贝勒医学院埃尔-塞拉格教授警示:“高糖饮食、肥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重塑肝癌地图。”简言之,与“吃”有关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正在增加全球人口罹患肝癌的风险。
三级防控体系下,肝癌也能像慢性病一样管理
肩负全球43%的肝癌疾病负担,中国在防治领域已取得成效。该报告分析,在源头防控方面,自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全国新生儿接种率超过95%,使1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由原先的10%下降至1%以下。
具体到区域层面,江苏启东通过综合防治策略,包括普及乙肝疫苗接种、调整主食结构——以水稻替代玉米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通过自来水普及控制水源污染风险,以及对高危人群开展B超和甲胎蛋白筛查,将当地肝癌5年生存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2.5%提高至目前的30.8%。
中山医院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副主任孙惠川谈到,在肝癌诊疗领域,依托多学科协作、新技术应用和科学的术后随访计划,中山医院肝癌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71%。
周俭表示,这些成功经验证明,肝癌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被作为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来管理。
振奋人心的医学进步,不仅给无数患者新生的希望,以“中山经验”为代表的中国肝癌防治策略和实践也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该报告制定的三级防控体系,有望成为各地区防控肝癌的有利指导策略。具体而言:在预防前线,要求各国强制乙肝疫苗接种和治疗丙肝,推行“糖税”、提高酒类产品价格及推广健康警示标签;在筛查层面,将肝纤维化筛查纳入糖尿病与肥胖人群常规体检,推广无创检测手段、降低筛查门槛;在治疗端,强调诊疗公平性,缩小国家与地区间药物可及性差距,将姑息治疗纳入肝癌管理全程,提升病人生活质量。
卓越国际合作,成就肝癌防控里程碑
与一般综述或研究文章不同,《柳叶刀》委员会报告由《柳叶刀》集团发起,聚焦全球公共卫生关键议题,邀请国际专家协作撰写,旨在提供未来可行的“科学行动路线图”。樊嘉感慨地说,此次是《柳叶刀》创刊200多年来发布的第71份委员会报告,也是首个由中国专家牵头组织的针对全球重大疾病防治的报告,自2022年4月启动,历经三年多、200余次线上线下讨论,最终完成2.3万多字的正式报告。这不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成果,更是全球肝癌防控领域的里程碑。
报告以“危机、转机与行动”为主题,指出肝癌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癌症死因,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近10%。报告同样传递了希望,即至少六成肝癌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中国在疫苗普及、环境改善、筛查和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实践,为全球肝癌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评价说:“这份重大报告是在最出色的国际合作下完成的,如果我们想扭转当前肝癌的发展趋势,需要的正是这样卓越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