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政府上周发布行动计划,宣称要以简化监管、鼓励创新等举措推动美国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这份计划看似“雄心勃勃”,却面临能源设施瓶颈、制度性内耗以及资本过热等系统性掣肘。
当地时间7月23日,美国政府发布《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这份长达23页的文件提出了90余项行动政策建议,提出“加速技术创新、建设强大的国内AI基础设施,并确保美国的硬件和软件成为全球AI技术创新的‘标准’平台”。
本届美国政府在发布计划时引用了“不惜一切代价”的表述,有分析认为,这“标志着美国将人工智能视为重塑全球力量平衡的零和博弈”。不过,从美国国内情况来看,想把该计划变为现实,要比喊上几句雄心勃勃的口号难得多。
能源基础设施首当其冲。按照美国选择的技术路线,AI算力竞赛被视作能源消耗竞赛。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美国AI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从2023年占美国总用电量的4.4%急剧上升,预计到2028年或将达到6.7%至12%的区间,中值预测为12%。这意味着在短短5年内,美国AI数据中心用电量将增长近两倍。随着AI数据中心耗电量激增,美国电网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国政府在计划中对改善能源基础设施寄予厚望,甚至拟废除被其视为阻碍创新的监管规定,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措施。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美国一些州的新项目甚至需要等待7年才能接入电网。美国一些电网运营商警告:AI数据中心密集区电网容量耗尽,新建项目面临无电可用的困境,“根本没有新增发电容量满足需求”。德意志银行认为,能源需求激增可能成为制约美国AI发展的关键因素。
制度性内耗也是计划落地的巨大阻碍。比如,该计划试图以“限制联邦拨款”胁迫监管严格的州妥协,但这可能引发宪法诉讼,加剧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对立。同时,美国划分出不同层级的芯片获取权限并在全球推行的行动遭到科技公司反对。一些科技巨头认为,排他性策略会加速全球技术生态的分裂,“可能推动世界转向替代技术”,因而联合呼吁要求放宽出口限制。
资本过热与产业失衡正在埋下系统性风险。在ChatGPT产品性能的光环效应和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下,美股市场AI概念股表现异常突出。不过,科技公司股价飙升也引起市场对过度炒作人工智能概念的担忧。美股市场反复上演“技术未至,估值先行”的戏码,然而技术却最终沦为维持金融市场估值叙事的工具。同时,许多投资者盲目跟风,忽视了对公司基本面和盈利能力的深入分析,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巨大的投资损失。
对AI治理的缺失正埋下长期隐患。美国政府的计划刻意搁置AI领域版权问题,模型透明度要求被回避。这虽然为创新留出空间,却也忽视了算法偏见与社会分裂的风险。目前,美国在AI治理领域已经落在欧盟等经济体身后,如欧盟2023年推出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而美国至今仍未明确监管的基本取向。此外,美国国内社会难以对AI风险形成共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监管权的割裂更是留下诸多套利空间。美国普通民众能否如政府承诺般“从AI革命中获益”仍是未知数。
电力瓶颈、利益冲突、资本市场泡沫……这些问题无论哪个被单独拿出来,都是美国AI计划面临的重大挑战。当这些问题交织叠加之后形成的系统性掣肘,恐怕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美国AI计划难以摆脱的桎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