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结构与质量持续提升,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断扩容,“双高计划”等政策推进使部分职校具备了与普通高校竞争优质生源的能力,逐渐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期,各地中高考“放榜”,考生陆续填报志愿。近两年来的报考录取中,职业院校似乎成了香饽饽,招生咨询会展位被围、录取分数显著提高,越来越多重点线以上考生主动选择职业本科院校……“高分上职校”的现象,让不少人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影响,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
当下,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正逐步成为志愿决策的关键变量,教育选择不再是“唯分数论”的简单排序,而是与未来发展路径相关的战略决策。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结构与质量持续提升,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断扩容,“双高计划”等政策推进使部分职校具备了与普通高校竞争优质生源的能力,逐渐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办学质量扎实、校企合作深入、就业出口明确的职业本科院校,自然展现出更强吸引力。
此外,职教高考制度不断完善,为职业教育打通了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研究生的纵向通道。“3+4”贯通培养、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扩容等一系列政策探索,打破了以往“职校即终点”的认知误区,也让考生不再因升学路径受限而却步。
不过,在这些变化背后,固有观念仍有不小的惯性,对职教的刻板印象尚未根本改变。尽管相关法规已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等同,但从制度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仍需实践不断推动。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乎教育公平和人才结构,更是满足当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持续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健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硕士等纵向贯通通道,形成类型清晰、层次分明的“技能成才路线图”。在职教高考制度上,需加快推进考试内容、升学机制与课程体系的协同改革,使职业教育成为真正可选择、可持续的成才方式。
职业院校应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构建多元参与的办学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职业院校在专业共建、课程共设、平台共育等方面形成系统合作机制。各地积极推动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校企协同育人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当越来越多优秀学生愿意选择以技能为起点的成才路径,职业教育也应以更扎实的发展回应这份信任与期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沛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