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小程
“我有一位粉丝是搞婚庆的,他去年来咨询我,我建议他可以用无人机给新人送戒指。这么做,经济价值就提高不少。”
在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期间举办的“翼”起金融低空经济金融论坛上,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分享的案例,揭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技术应用最终要回归商业本质,必须算好“经济账”。
当前,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正迎来发展关键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潜力已成共识,但产业化路径仍待探索。与会专家表示,低空经济具有产业链长、培育周期久的特点,当前应重点关注能快速商业化的细分场景。
“经济性”如何实现?
如何更好地理解低空经济?郜春海用两个词形容:一是经济形态;二是“便宜”。
“如果人干的活换成无人机干,成本更低了,这就叫‘经济’。”郜春海说。
从本质上看,低空经济包含双重属性:既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又须符合成本效益的经济性原则。要真正实现这种“经济性”并支撑其作为“经济形态”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理解其产业链的内在逻辑。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低空经济所所长张法亮表示,从低空经济产业链来看:上游环节应关注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如同淘金热中的“卖水人”;中游整机制造端须重点评估两大维度,一是整机技术路线是否符合行业主流发展方向,二是适航取证进度;下游应用场景要关注商业模式和盈利可行性,只有具备清晰商业逻辑的应用场景,才能真正释放低空经济的价值。
“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决定了低空经济的产业能否健康高效运行。”张法亮说。
关于无人机、eVTOL具体应用场景,郜春海表示:一是用来服务人,如用无人机洒农药、高压线巡检等,干人类做不了、不愿意做的工作;二是物流,从送一杯咖啡到最后送几十甚至几百公斤的货物;三是让人“飞起来”,即人人都能坐飞行汽车。
“找场景是个技术活,简单一句话,就是要让无人机干更多的活,而且是脏活累活,当一个无人机一天下来干10件活,这个经济账就算得过来了。”郜春海说。
物流、文旅场景更受青睐
当前低空经济发展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产业培育周期较长;二是仍以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为主导。基于这一发展现状,业内人士认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场景的精准细分与深度运营。
在具体场景选择上,有创投人士分享了两个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方向:首先是物流领域,遵循“先货后人”的发展路径,既考虑了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又兼顾了安全要求;其次是文旅场景,能够实现定点运营和区域化安全管理,为载人无人机提供了理想场景。这两个细分领域不仅具备明确的市场需求,更能在当前发展阶段实现商业闭环。
文旅是各大eVTOL厂商重点押注的场景。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费岚介绍,在商业落地上,公司与文旅企业、航空企业、出行平台深度对接落地模式,从文旅、应急、出行等多方面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
例如,在低空文旅领域,可探索景区间直达航线,如虹桥机场至莫干山飞行153公里只用42分钟,可解决地面交通不便问题。在城市出行方面,可实现机场快速接驳,如浦东机场至陆家嘴10分钟直达,大幅提升通勤效率。在应急医疗领域,可利用eVTOL垂直起降优势,建立快速转运通道,如崇明岛至瑞金医院,为危重病人争取救治时间。
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刘庭宇认为,从投资角度而言,要对这些场景做“时间维度”的分类。如果某个场景落地非常遥远但空间很大,对相关的公司进行估值则比较困难。因此,既要看远期的大场景,也要兼顾能中短期落地的场景。
在刘庭宇看来,短期内可落地的场景主要聚焦to B、载物的环节,包括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以农林植保为例,目前海外农场无人机使用率较高,一个人通过10架无人机去管理更大范围的农田,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中期来看,载物也是最有可能落地的方向之一。”刘庭宇举例称,在浙江的千岛湖区域,很多小岛都有居民,通过人力送快递和外卖成本较高,换成无人机成本会明显下降。海外的一些海岛对于eVTOL物流的需求非常大。载人方面,文旅观光是最快能够落地的场景之一,或将在未来2至3年内快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