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官方透露深圳、东莞正在推进两条跨市地铁对接。这意味着规划已久、延宕多年的深莞跨市地铁有望继续推进,深圳或将告别没有跨市地铁的历史。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我国正在进入跨市交通时代。
跨市交通在近十几年的交通发展中逐渐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9万公里,部分重点线路日均客运量超260万人次。全国第一条跨市地铁广州佛山线15年前就已开通运营,2024年,广佛间日均出行量达189.6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达37.5万人,促进了广佛都市圈的融合发展。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后,西安咸阳双城生活人数大幅增加,加强了双城的联系。苏州地铁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衔接后,累计客流超7595万人次。跨市地铁有效满足了跨市交通需求,促进了城市群、都市圈内人口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将在未来城市群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跨市交通可以促进经济要素高效流动。发达便捷的跨市交通网络可以深化各地产业协同,带动人才、技术、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相互流动,构建完备、通畅的产业链上下游;还可以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显著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
优化人口分布,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完善的跨市交通网络,不仅能扩大市民日常通勤、节假日出行的范围,还能缓解经济压力和时间焦虑,同时还可带动周边地区公共服务配套升级,进一步激发城市群发展活力。
进一步刺激旅游与消费市场扩容。比如,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西延工程计划与无锡地铁3号线衔接,让从上海出发的地铁向西延伸得更远。“早上无锡小笼包、中午苏州三虾面、傍晚上海葱油面”,便捷的跨市交通不仅能整合各地文旅资源,还能延伸消费场景,创造新的文旅需求。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即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未来,跨市交通网络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完善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如嘉兴市域铁路项目,建成后加强了市域内各地区之间以及嘉兴与上海、苏州的轨道交通联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也要合理规划线路,避免线路曲折影响速度和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廊道资源,在带动新片区开发的同时节约土地资源。
提升交通服务质量。根据现实需求调整早晚高峰发车频次,灵活调整站点、车次和发车间隔。推行安检互认、月票年票等机制,降低跨城通勤管理成本。此外,提供多样化出行选择,如定制公交、定制快巴,实现“门到门”快速直达通勤。
促进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加强城市间交通合作,建立常态化协调机构,明确划分站点、区间、设施设备等的运营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城市间应急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传递和应急响应效率。如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引领各城市加强一体发展共识,打通省际“断头路”,促进毗邻地区同城协调发展。推动不同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互补,实现无缝对接,方便乘客换乘。
完备、通畅的跨市交通不仅是缩短时空距离,加快人员、要素流转的工具,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血脉,将描绘出未来城市群“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妙图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