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落日熔金,山西忻州古城城楼如剪影般伫立,与暮色深沉交融。晚风徐来,携着雨后山间的清爽,拂去了白日里令人难耐的暑热。华灯初上,古城自酣睡中苏醒,渐渐喧闹起来。
沿着古城石板路缓步前行,古城内街道上人头攒动。行至泰山庙巷口,李金平的“卤猪蹄”店前早已排起长龙。“老板,我要10个,多帮我套几个袋子!”“给我来两个,拿两副手套,一会儿路上吃。”顾客争先恐后,生怕买不到这古城的“明星产品”。
“卤猪蹄40元一斤,回头客特别多,有自己吃的,也有买来送人的。”李金平忙着招呼顾客。这家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只有1个外售档口7名员工,去年销售额达到1400多万元,是附近收入最高的店铺之一。按照古城运营公司“一店一品”的定位,这家店只做卤猪蹄一种产品,颇受顾客认可。
走进泰山庙巷内,路两旁各色摊点遍布:油糕在油锅里滋滋作响,澄黄透亮,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刀削面摊前,师傅手中面团翻飞,薄薄面片如鱼跃般飞入滚水锅中,令人目不暇接。气味蒸腾,油脂香、醋香、面食甜香搅拌在一起。游客们摩肩接踵,花衬衫、白汗衫与各色裙裾交织流动,笑语声、吆喝声、锅碗瓢盆碰击声,汇成一片喧腾声浪。
“42号,42号顾客在不在?”“七盔八碗”店老板王国栋一边忙着叫号,一边给顾客安排座位。在忻州,招待客人离不开“七盔八碗”。“我们当地俗语也叫‘七碟子八碗’,指的是七种凉菜与八种热菜。全部用粗瓷大碗上席,表示主人的诚意和对贵客的尊敬。”作为土生土长的忻州人,王国栋年轻时在外打拼,承包了多家饭店后厨,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这口美食。机缘巧合下,他决定回家乡创业,把这口老味道传下去。
忻州古城第一家网红店——“荞面河捞”店的老板王惠云也是忻州人,家就在古城里。她店里的荞面河捞多年来只做一种口味,10元一碗的价格从未调整过。“荞面河捞是忻州的特色面食,我们店里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方法,顾客们都特别喜欢吃。”王惠云说,开店5年多来,收入连年增长,去年店里的营业额超过300万元,“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今年我们还计划新开一家小民宿,目前正在抓紧装修”。
行至转角处,泰山庙飞檐翘起,于庙前的泰山庙茶楼小坐,品一杯热茶,唠一会儿家常。抬眼望去,喝茶的、打牌的、采耳的、静坐休息的,热闹极了。“我们这里的茶,便宜的3元一杯,免费续水,也有精品的好茶叶,随客人选择。什么都不点也可以坐在这里休息。”泰山庙茶楼负责人索超华说,来这里的有附近居民,也有外地游客。“挣多少钱算多呢?钱要慢慢挣,还要大家一起挣,这是我们古城商家共同的价值观。”索超华说。
在忻州古城,不仅有特色美食,还有非遗手作、民俗演艺等。“古城里美食丰富,价格和外边店铺差不多,还可以换装旅拍,这次专门带女儿来体验一下。”家住太原的游客李燕晨说,平时没事就喜欢开车来古城游玩,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十分轻松。
文集九原、雅出秀容。忻州古城不仅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会客厅”,更是寻常老百姓休闲放松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忻州古城运营公司市场招商运营部经理王建文说,古城每家商户所需的原料,均来自古城的自产自制自购,他们要打造的不是景区,而是一条城市的消费街道。
夜色笼罩,浓酽如墨,人声鼎沸,光影流丽。光晕之下,古城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已微醺,浓浓烟火气缓缓升腾。(作者:姚亚宁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