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18日电(记者张阳、郑家宝)入夏以来,我国多地高温天气持续。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偏早、晴热高温提前,华北地区多地出现罕见湿热高温,不少地区高温突破历史极值。今年夏天,我国高温天气有哪些特点,未来强度如何?近几年的夏天是不是越来越热了?记者采访了湖北、河南气象部门专家,剖析今夏高温形势。
天气实况数据显示,7月18日白天,陕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局地40至43.7摄氏度。18日下午2点,记者走在湖北武汉的街头,烈日直晒,不一会儿便大汗淋漓。
气象数据显示,7月1日至15日,湖北省平均最高气温35.8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4.2摄氏度。其中,湖北鄂州连续15天出现高温天气。
同在中部地区的河南也酷热难耐,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雅星表示,7月以来,河南全省出现持续性高温“湿热”天气,较为罕见。
湖北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洪国平表示,入夏以来,湖北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往年7月上旬湖北还处在梅雨季,今年7月1日出梅,较常年同期偏早10天。出梅后,湖北全省迅速转为持续高温天气,截至7月15日湖北全省高温日为10.51天,为历史同期最多。
此外,湖北西部多地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突破高温极值。湖北省气候中心预测,未来湖北仍将持续高温,预计7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1.6摄氏度,降水偏少一至三成。
为何今年高温这么强?气象专家解释,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夏季本身就容易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常年为我国带来盛夏高温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今年强度异常偏强、位置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我国多地受到下沉气流控制,加之相对湿度较高,出现持续性、破纪录高温天气。

7月18日,湖北汉川一位气象工作者在高温下维护观测设备。新华社发
近年来,每到夏季,部分公众觉得似乎“一年更比一年热”“夏天越来越长”,确实如此吗?
河南、湖北气象部门表示,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夏季高温日数变多、强度变强、范围变广已成趋势,未来可能延续。
刘雅星告诉记者,本世纪以来,河南省夏季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近5年全省夏季平均最高气温较本世纪初升高了1.5摄氏度。夜温明显增强,晚上也不再凉快。以河南省省会郑州为例,郑州站夏季最低气温高于28摄氏度的天数已从本世纪初的0至1天增至近5年的3至19天。
夏天将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长。洪国平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夏季平均气温呈波动升高状态,近几年连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增温趋势将持续。
现在河南出现相对罕见的湿热高温天气,以后可能成为常态。河南省气候中心根据气候模型预估,未来25年河南省平均高温日数将比近25年增加约3天。
烈日炎炎,为什么人们感受到的温度往往比气象预报里的气温要高,是预报不准确吗?针对这一疑虑,刘雅星给出解答:“气象部门预报和测量的气温,与我们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并不是同一概念。天气预报里的气温是标准的空气温度,而我们人体感受到的却是‘被太阳晒、被地面烤、被湿度闷’之后的体感温度,所以会觉得比预报的更热。”事实上,气象学上的“气温”是在离地1.5米高、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白色百叶箱里测量到的空气本身的温度。
中央气象台7月18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据预报,7月19日白天,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仍有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至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以上。气象部门提醒公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等脆弱人群,需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户外工作者应避免高温时段作业,谨防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