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城丨江西龙南:高山密林里的“世外桃源”

2025-07-18 08:01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单晓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国之城丨江西龙南:高山密林里的“世外桃源”

2025年07月18日 08:01   来源:新华网   

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内品尝客家土菜(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新华社南昌7月17日电 题:江西龙南:高山密林里的“世外桃源”

新华社记者刘佳敏

江西南部,龙南的青山翠谷间,376座围屋错落分布。这里汇集了赣南70%以上的围屋,被誉为“围屋之都”。

在魏晋南北朝至宋元之交,战乱硝烟数度漫卷中原,客家先民陆续背负行囊南迁。他们踏入龙南这片山高林密的“世外桃源”,用黄土夯筑起集家、祠、堡于一体的围屋。

这是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被众多古围屋簇拥着的关西新围尤其夺目。关西新围始建于1798年,耗时29年建成,建筑面积逾万平方米。从高空俯瞰,如精密的天地罗盘,9幢18厅沿中轴线次第铺展,前后3进,5组并列,是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功能齐全、工艺精良的方形客家围屋。

围屋的设计,体现了古人生存的智慧。关西新围四角炮楼高耸,墙体敦厚。东西两门看似平常,内里却有三重玄机。外层铁板门密布钉刺,中层五根巨木横闩,顶层暗藏千斤闸门。若遇外敌,层层落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是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关西新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30公里外的乌石围另藏乾坤。这座始建于1582年的围屋,以“前方后圆”的独特形制践行着“天圆地方”的东方哲学。前方厅堂为阳,后部半圆围廊为阴。青石板庭院以卵石嵌就的万字纹代表万寿万全,叠钱纹祈愿富庶吉祥,至今依旧清晰可见。

这是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乌石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龙南,围屋已不只是静态的文物。它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活化”蜕变,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龙南市启动了系统性的围屋保护修缮行动,建立起政府部门主导、国有企业参与、社会资本引入、产权人配合的联动机制,已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了92座围屋的修缮工作。

这是修复后的龙南市杨村镇明代乌石围(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行走在龙南,处处可见客家围屋的印记:街巷道路旁的灯柱上,龙南百围的剪影次第流转;高铁站的候车大厅里,抬头可见天花板上整齐排列着一个个方形围屋样式的浮雕;乡镇村落的白墙灰瓦间,随处能看到夯土墙围成的方正院落。“围屋是龙南人的生活底色,更是递给世界的名片。”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彦鹏说。

这是修复后的龙南市杨村镇乌石围内的马头墙(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位于龙南市濂江畔的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是2023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会场所在地。在这里,传统围屋9幢18厅的布局,转化为会展、商业、文旅的复合功能区。

空中俯瞰世客城,龙雁塔、乌石围酒店与周边民居群落等建筑巧妙构成磅礴的“客”字,围屋封闭的防御符号,转化为客家人“开门迎客”的开放标志。

这是融入客家围屋建筑风格的龙南市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龙南,这座“围屋之都”的创新实践,守住了客家人的乡愁记忆,也成为驱动龙南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今年1至4月,龙南接待游客达333.3万人次。

昔日沉寂的围屋,如今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屋”。“从前守着老屋愁生计,如今坐在家里迎客来。”燕翼围老住户赖飞英说,她在围屋内卖土产米酒,月入三四千元。

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的细翼围内品茶交谈(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炮楼守四方是‘定’,巷道通八面是‘变’,守住根本,才能走得远。”龙南市客家和阳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平说,这种“守根本、求变通”的东方智慧,指引着龙南在保护历史中开拓未来,在传承文脉中创新发展。

游客在龙南市关西镇的田心围民宿内休息(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这是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赣南围屋营造技艺展示馆内的雕塑(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内选购村民的土特产(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村民在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关西新围编制客家织带(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燕翼围周边游览(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这是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这是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田心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游客在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新围前游览观光(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游客在龙南市关西镇的田心围民宿院子里休息(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