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部分。面对全球经贸格局重构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如何制定出海战略,又应如何进行供应链智能化建设?围绕这些问题,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五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上,多位学界专家及企业管理者围绕“当下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
GE航空航天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向伟明表示,今年是GE航空航天进入中国市场45周年,借助中国航空业腾飞的机会,GE航空航天得以在中国市场越做越大。目前中国是全球航空业第二大单一市场,并预计将在2043年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本地化战略被向伟明视为GE航空航天核心的成功经验,他们在华建立了8家发动机大修基地,实现境内全链条服务;与本地飞行学院合作培养1.7万名维修人才;在上海设立首个海外机队支援中心,在苏州建立为全球发动机提供新零部件的制造工厂;99%的员工来自本地,构建了从技术引入到人才培育的完整生态。向伟明表示,尊重法规、创造就业、加强本地化至关重要,还有很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本地合作伙伴,进行技术赋能、开展战略合作。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总结了央国企出海的六大核心经验,包括构建全球资源配置战略的“全球化运筹”,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遵循行业最佳实践和合规进行“专业化管理”,整合全产业链进行“一体化协同”,推动理念、采购、人员实现深度“本地化立足”,以及适应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推进“低碳化转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会计学教授许定波指出,面对宏观挑战,企业的微观创新成为破局关键。中国企业需要超越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技术、资本和管理模式的深度出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未来不仅需要宏观政策调整,更取决于企业能否在全球化新阶段找到差异化路径。在政策与市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有望迎来新的增长周期。”(经济日报记者 周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