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7月8日讯(记者刘亮)在国新办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来自司法行政领域的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已经广泛用在仲裁领域之中。来自广州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张毅介绍,他参与研发的广州仲裁委“云小仲”“仲小雯”等AI智能工具,可以实现在线远程立案等场景智能化应用,平均每个案件的处理时间减少了约30%,使整个仲裁程序更高效、证据更可靠、监督更有效。参加工作17年来,张毅参与办理的仲裁案件超过4000件。“从办理经济纠纷仲裁案件的角度来看,我感受到强大祖国是企业‘走出去’最可靠的保障,也是对中华儿女切身利益最有力的保证。”张毅说。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行政复议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来自北京市司法局的行政复议一线办案人员蔡小凤介绍,2024年全国新收行政复议案件74.96万件,增长将近一倍。北京市在16个区设立了行政复议接待室,并推动街乡建立行政复议联系点,打通行政复议“最后一公里”。从事行政复议工作10年来,蔡小凤累计办理1000多个案件,包括为三四十户养殖户争取到腾退养殖场的行政补偿,帮助求学青年恢复学籍等。她还通过变更不合理处罚数额、制作调解书责令行政机关缩短涉企行政处罚公示期等方式,直接纠正不当行政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每个村子都平安了,乡、县、市、省也就平安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平安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景也会越来越美好。”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村委会主任、村“法律明白人”金其华说。金其华是带着自己的“法律明白人”证书来到北京的,他学深学透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帮助乡亲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2019年,金其华组建了志愿普法服务队,为周边5个乡镇67个村义务开展普法1000多场次。
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带来了一张照片,是她在学校给孩子讲解法律知识时现场互动的画面。刘沫含2019年报名参加了司法部“援藏律师服务团”,3年援藏工作结束后又报名参加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在新疆开展了两年志愿服务。5年间她累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刘沫含说:“我最珍贵的收获是群众那句朴实的‘共产党好、法律公道’。”
“只进一扇门,化解千家事”,这是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的服务理念。在基层一线工作31年,魏官元成功调解纠纷2400多件,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耐烦所长”“摩托主任”。法条对于老百姓来说,有时候像“天书”,他的做法就是用大白话、用乡音、用身边的故事,传播法律知识,让人民群众在每个调解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公正、法治保障就在身边。“作为司法所所长,最接地气的方法就是依法办事,让法治像咱们地里的庄稼一样,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惠及每位父老乡亲!”魏官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