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
远洋捕捞是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人们对海洋渔业整体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不断创造纪录的大型养殖工船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今年6月,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顺利交付;5月,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完成下水;4月,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建造的,代表了船舶工业和智慧渔业融合的最新成果。
作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传统手段,海洋渔业一直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仅有广阔的内陆水域,也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一起构成了渔业的版图。海洋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水养殖历经“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海洋捕捞则涉及近海捕捞、外海捕捞和远洋捕捞。我国是世界首个海水养殖超过海洋捕捞的国家,发展趋势是由近海走向深远海。
海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背后是海洋渔业的长足发展。海洋渔业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参与者多,竞争充分。随着海洋牧场建设推进,大型养殖工船不断突破,行业整合趋势已经出现,装备工程化、管理工业化成为发展方向。不过,产业链衔接不畅、渔业资源衰退、贸易竞争力欠缺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以海水养殖看,产品价值相对偏低,组织化程度不足。
从渔业发展整体形势看,海洋渔业肩负着更大的使命。我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的四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水产曾是我国传统出口优势品种,但近年来出现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的情况。2022年,我国水产贸易首次出现逆差。2023年,水产饲料产量首次出现下降。近年来,部分水产品市场饱和、价格波动明显,且面临进口冲击和出口不畅等问题。这启示我们,海洋渔业发展也要从追求量的快速增长迈入更重视质的提升阶段。要做强海水养殖,做优海洋捕捞,夯实水产品供给基础。
海洋渔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养海”万年,“耕海”万顷。渔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生态保护这个大前提,海洋渔业也不例外。面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情况,要合理布局、稳妥发展深远海养殖,将深远海养殖打造成技术先进、生态和谐的新型养殖业态。
海洋渔业壮大,要推动价值链跃升。过去,海水养殖以经济价值较低的贝藻类为主,存在低端同质化问题;海产品加工方式以冷冻、干燥等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程度较低。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有科技创新,又要有经营创新。一方面,推动渔船装备升级、养殖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更新。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向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高价值领域拓展。
海洋渔业提质,也要依靠关联产业。上游是蓝色种业,为海洋渔业提供良种,从源头提升竞争力。下游是休闲渔业,近年来游钓型海洋牧场发展迅速,为经营者带来了更多收益。来自海洋渔业外部的跨界融合也不容忽视。近年来,风电养殖融合成为一道风景。有的地方统筹考虑深远海养殖和海上风电项目,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值得借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