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客货运输交出亮眼成绩单:累计发送旅客1007万人次,同比增长1.7%;运输货物总量突破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这条跨越山河的“黄金通道”,正以强劲的双向流动之势,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路网立体升级,跨境动能澎湃。中老铁路通过优化运输网络布局,构建起高效立体的跨境服务体系。客运提质扩容,跨境席位扩增至420个,并推出多语种服务和“星光·澜湄号”旅游专列,累计发送跨境旅客超48.7万人次,服务范围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货运提速增量,“澜湄快线”冷链专列将东南亚热带水果运输时间从以往的汽车运输7天压缩至26小时,跨境运输货物品类持续丰富,已拓展至3000余种。“客运+货运”双轮驱动的高效模式,不断提升“黄金通道”的经济辐射能级。
产业纵深耦合,发展格局焕新。中老铁路的带动效应不仅体现在运输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其触发的产业链深度协同。通过“铁路+园区+产业”模式,昆明集结中心有效链接成渝经济圈与东盟市场,促进老挝铁矿石、泰国榴莲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双向高效流通。数据显示,2024年中老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5.9%,铁路沿线已形成涵盖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跨境电商的产业集群。这种深度的产业耦合,使中老铁路年均拉动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2个百分点,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下国际产能合作与民生互惠的典范。
内外循环贯通,发展活力奔涌。当前,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服务网络已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9个国家及国内31个省(区、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经贸合作黄金走廊。以新近开通的“全铁直达精品班列”为例,其“周周班”常态化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四川与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的产业互补与市场互联。这不仅推动了川企产能“出海”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分工,也畅通了东盟农产品、矿产资源通过班列进入国内大循环的渠道。这种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双向互动,使内陆地区从开放末梢跃升为前沿阵地,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黄金通道”的澎湃脉动,充分印证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巨大战略价值。不过,要将其潜能转化为更广泛、更深厚的“黄金效应”,仍需持续发力、精耕细作。
着眼硬件提升,针对中老边境及老挝部分地区公路等级偏低、标准不一的问题,应加快建设现代化集装箱综合运输枢纽,完善配套公路网络,并积极推动政策规则与标准的协同统一,提升多式联运衔接与管理效率。强化数字赋能,针对部分沿线地区信息化水平不足制约物流业务拓展的瓶颈,应加大智慧物流投入,整合多方信息资源,为企业与客户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全面提升跨境物流服务质效。深化区域协同,探索建立更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以效率为基,以创新为擎,方能驱动这条“黄金通道”释放更大的经济效应,不断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共赢新篇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