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虽是生态脆弱地区,却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热土如今将林下中药材种植打造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东兰县如何抓住机遇打开林下经济“绿色宝藏”?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还面临哪些难题?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再到相关政策文件,近两年被反复提及的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林下中药材种植是林下经济支柱产业,2024年全国种植面积达3850万亩,年产值突破1048亿元,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范例。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是革命老区,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但这片“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土地,却有着独特的生态优势。这里的森林面积达289.7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5.78%,坐拥“天然药库”等生态资源优势。近年来,当地立足林业生态产业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药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县,走出一条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之路。
林下药香飘山野
暮春时节,走进东兰县武篆镇红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岩黄连、山乌龟、肿节风等药材长势喜人。福旺国医堂创始人唐恢天介绍,林下种植中药材不占良田,无需搭建遮阳棚,节省费用与人力,药材品质接近野生。
东兰县境内分布着768种中药材,是岩黄连、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核心产区。如今,草珊瑚、板蓝根、山豆根、百部等各类中草药出现在东兰县各乡镇的林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为建设“绿色药库”的一员。
与传统农田种植相比,林下中药材种植充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有效利用林地生态空间,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药材种植还能改善林地土壤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实现林药共生。
“经过专业检测,红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质条件都非常理想,光照充足、海拔适宜,产出的岩黄连有效成分含量非常高。”高级农艺师韦忠福告诉记者。
中药疗效要好,中药材必须好。“岩黄连生长在喀斯特石缝中,过去靠村民采挖,产量低、破坏生态。如今我们通过组培育苗、仿野生种植,亩产从30公斤提升至200公斤,带动全县累计种植岩黄连超5000亩。在这片原生态环境中培育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含量与野生药材基本持平。”唐恢天说,“红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岩黄连干货亩产可达100公斤至150公斤,按照每公斤250元的价格计算,亩产值超过2.5万元。”
“东兰县支持林下中药材种植,借助当地丰富的中药材品种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如今,参与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日益增多,产业队伍越发成熟壮大。”东兰县委副书记、县长白玛泽仁告诉记者,东兰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成立东兰县天然中草药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东兰县大洞林下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东兰县盛宏中草药种植开发有限公司、东兰县委荣顺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中药材产业实体,林下间种百部1700亩、板蓝根500亩、山乌龟600亩、铁皮石斛800亩等,全县中草药种植面积超18万亩,拥有28个百亩以上中草药种植基地、7个千亩中草药种植基地。
东兰县委办副主任、东兰县中医药发展中心主任黄金丽介绍,东兰县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在武篆镇、隘洞镇、花香乡、兰木乡等成立多家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东兰县林下中草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有了较大提升,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渐入佳境。目前,东兰县已有中草药专业合作社80家,其中产值100万元以上的10家,产值50万元以上的30家,打造了7个自治区级、5个市级、6个县级中药材示范基地。
如今,东兰县已成为重要的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正在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武篆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蛋白菊、岩黄连、油茶林套种中草药等7个种植示范基地,2024年中草药种植面积3127亩,产量761.85吨;红里村岩黄连中药材示范基地入选广西第三批“定制药园”名单。
拓宽绿色致富路
“林下中药材种植周期相对较长,可与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等相结合,形成复合式经营模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巩固脱贫成果。”广西工信行业联合第二党支部书记张志生告诉记者,近年来,东兰县多措并举,将林下中药材种植打造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新途径。
在长江镇纳洪村,油茶林下套种的草珊瑚与百部已形成立体种植体系。村民韦德明算了一笔账:“草珊瑚亩产鲜品1200公斤,按每公斤3元收购,加上水稻收入,每亩年产值突破4000元。”
林下中药材种植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一方面,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另一方面,他们可在种植基地务工,获取劳务报酬,还能通过参与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在红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能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户务工。
不仅如此,林下中药材种植还能带动中药材加工销售、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东兰县大同乡紧抓林下经济机遇,引导村民在葡萄藤下种植山豆根、吴茱萸等中草药180亩,每年带来产业收入近70万元。
张志生表示,近年来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品质优良,符合市场对绿色、有机、道地药材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除了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白玛泽仁介绍,东兰县将林下中草药产业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产业重点推进。2024年,东兰县建成中草药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5.86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当地还出台了《东兰县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产业布局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目标逐渐清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交易中心等基础设施规划逐步落地。
白玛泽仁告诉记者,东兰县种植的多数中药材品种都有对口药企支撑,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种植规模,并实行保价收购机制,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东兰中草药产业园,记者看到,总投资3500万元的岩黄连注射剂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调试。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产2000万支注射液、创收1.6亿元的规模效益。
白玛泽仁表示,东兰县把建设特色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和产品销售信息化作为林下中草药产业转型升级核心任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及生产方式创新,完善相关政策,破除林下中草药种植发展障碍,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努力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化发展。
在东兰县,中药材不仅是治病良药,更成为文旅康养的“流量密码”。东兰县副县长潘华凯介绍,借助中医药与康养产业发展势头,东兰县以“中医药+健康”为思路,开拓产业新局面,创新融合墨米、板栗等农产品与铁皮石斛、牛大力等特色药材,研制出200多道风味独特的药膳,推出7款养生茶,实现产值超1000万元。
作为革命老区,东兰县还依托红色旅游和生态资源推动“药旅融合”,入选广西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从山林药香到文旅新景,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出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生机。2025年一季度,东兰县接待游客86.71万人次,旅游总消费9.4亿元,其中中医药康养占比超45%,绿水青山正化作金山银山。
产业升级待破局
在东兰县林药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据了解,东兰县在山内和山外建立适宜林下中草药生长的育苗基地各200亩,育苗规模、质量达到要求的,给予建立育苗基地每亩1000元的资金补助。脱贫户自行购买种苗零星种植林下中草药,当年验收合格后,按照县产业奖补标准给予补助。每年统筹整合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奖励“公司+基地+农户(脱贫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等模式种植林下中草药的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统计显示,2022年至2025年,县级财政每年对本地林下经济建设投入500万元以上,撬动社会资金2500万元以上。
在张志生看来,虽然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一些地区对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补贴标准较低,补贴范围有限,难以充分调动种植户和企业的积极性。林下中药材种植前期投入较大,包括土地流转、种苗采购、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白玛泽仁表示,尽管东兰县林下中药材种植具有诸多优势,但种植技术不成熟、市场信息滞后、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药材种植与普通农作物的种植存在较大差别,再加上山区林下环境的独特性,对于中药材种植的技术要求较高。促进林下中药材种植实现更好发展,必须加大种植技术支持。”白玛泽仁表示,种植技术不成熟是东兰县林下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一大阻碍。目前,东兰县传统种植模式占比达70%以上,良种覆盖率仅为65%,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率不足50%。如三石镇巴王村的地胆头种植基地,因未采用轻简生态栽培技术,亩产较行业平均水平低20%,且因质量不稳定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市场信息滞后和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记者了解到,东兰县林草中药材产业仍以种植和初加工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与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加工转化率不足40%,大量中药材仍以原料形式外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区域公用品牌缺失,营销渠道单一,难以形成市场溢价,产业依赖单一市场,缺乏价格波动缓冲机制。例如,虽有“东兰道地药材”概念,但缺少统一认证和宣传,产品多通过散装形式进入低端市场。吴茱萸、岩黄连等特色药材因未建立品牌标识,售价仅为贵州同类产品的70%。电商渠道开发不足,90%以上产品依赖线下批发市场,电商平台覆盖率不足10%。
“对东兰县来说,山区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前景广阔,在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县域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白玛泽仁表示,接下来将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促进林下中药材种植更好发展。一是补链强链,加快中草药产业园二期建设,重点引进中药饮片、提取物生产企业;建立县域中药材交易平台,实现产销直联。二是科技赋能,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技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三是品牌突围,注册“东兰林药”区域品牌,依托“中国气候宜居县”生态IP开展网络营销;布局东盟市场,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张志生看来,林下中药材种植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破解产业发展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让林下中药材种植发挥出最大价值。
春采金银花、夏摘铁皮石斛、秋收八角果、冬挖黄精根……在这片曾经孕育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如今正描绘“红绿相映”的高质量发展画卷。白玛泽仁表示:“东兰县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林下中药材为支点,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大杠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