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年报显示,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市主板呈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亮点。
沪市主板市场,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为大型优秀企业提供的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的主要场所。沪市主板上市的企业以大型蓝筹企业为主,涵盖了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如金融、能源、交通等。这些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多为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和投资价值。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市主板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沪市主板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公司扭亏为盈。
稳健力量不断扩围
从年报数据可以看出,沪市主板公司2024年的年度走势是先抑后扬,净利润上半年同比下降1%、下半年大幅回升至增长5%;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15%,全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是沪市主板公司内生稳定性的“基因密码”。拉长区间看,沪市主板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5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近5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310家“抗跌型”公司连续3年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或小幅波动。
估值体系映射出产业向“新”转换。近10年,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逐步由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向汽车、生物医药等多元新兴产业。汽车、有色金属、电子行业市值规模跻身前十,分别跃升至2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基础化工、通信等行业排名提升明显,市值规模较10年前均实现翻番。前五十大市值公司中,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达五成,数量和占比均大幅提升,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代表“新经济”成分的上市公司逐渐崭露头角。同时,新兴产业估值中枢上移,整体市盈率提升至24倍,成为去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表征。
“新兴产业之所以成为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表征,主要源于科技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应用、机器人的破圈发展、鸿蒙系统的技术创新等,都展示出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实力。这不仅改变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看法,也带动了中国资产价值的重估。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兴产业公司顺势成长,上市公司结构不断优化。近10年,以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汽车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公司家数占比持续攀升至四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数量翻番。盈利贡献同步抬升,新兴行业公司近10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较传统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贡献制造业、服务业净利润超四成,较10年前提升8个百分点。
田利辉认为,新兴产业的崛起反映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趋势。新兴产业通常依赖技术创新,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同时,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倒逼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可以看到,新兴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公司治理提质增效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沪市主板已有946家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比近六成,上证50、180指数公司覆盖率超九成。已披露行动方案的公司中,近九成公司2024年实现盈利,近五成公司实现业绩增长,实体企业净资产收益率7.63%,总资产周转率0.7次,均优于市场整体水平,印证了“提质增效”落地见效。
“上市公司通过提质增效,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还能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包括分红水平的提高。”田利辉认为,提质增效意味着企业运营效率提高,成本控制得当,从而可能带来更高的盈利水平。而更高的利润是增加股东分红的基础。随着企业质量的提升,其资产负债表会更加健康,现金流更加充裕,这为持续稳定的分红提供了保障。
良好的业绩表现和合理的分红政策可以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的关注,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024年沪市主板分红规模再创新高,共1259家公司宣告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447家公司分红比例超50%,90家公司股息率超5%。
分红稳定性也不断增强,1038家公司连续3年实施分红,占比达61%,701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30%,172家公司连续3年股息率为3%以上。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趋势,2024年全年共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倍、1.9倍,春节前派息金额超2800亿元,140余家公司已将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回购增持实现翻番,专项贷款引导支持成效显著。沪市主板公司2024年新增披露回购计划400家次、重要股东增持计划380家次,同比均实现翻番;拟回购、增持金额上限分别达843亿元、5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近七成、超八成;82家公司同时披露回购、增持方案,打出稳市“组合拳”。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或大股东增持,向市场传递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助于稳定或提升公司股价,维护二级市场形象。而且,回购减少了流通股数量,提高每股盈利指标,改善每股收益等财务数据,有利于提升公司内在价值。此外,适时回购还可以增加控股权集中度,减少潜在的恶意收购风险,维护公司治理稳定。
“对整个市场而言,上市公司或大股东的增持、回购行为,增厚了买方力量,在市场波动或信心不足时提供托底效应,可以缓解恐慌性抛售,平抑过度波动。”曾刚表示,回购和增持显示了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念,有助于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场,改善市场短期投机风气。
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在“并购六条”的推动下,标志性、创新型案例渐次落地。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中国船舶拟吸并中国重工,交易规模均超千亿元;湘财股份拟吸并大智慧为近年来首单非同控下民营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私有化方式收购上市公司不断涌现,比如瀚蓝环境收购港股上市公司粤丰环保,新奥股份拟发行H股私有化港股公司新奥能源。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破冰,比如海天股份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业务。支付工具更加丰富,中国动力拟发行定向可转债并购柴油机动力资产。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市主板公司新增并购交易超1500家次,交易金额超1.4万亿元,活跃度持续提升。其中非重大交易新增披露超1400家次,交易金额超1万亿元;重大重组方案新增披露量同比增长68%,合计交易金额超4100亿元,同比增长370%。
梳理年报发现,产业并购及股东注资仍是并购交易的核心逻辑,占比近七成。传统行业通过资产重组进行产业整合、提升集中度,比如华电集团向华电国际注入多项发电资产,提升公司控股装机规模及市场竞争力;恒丰纸业拟购买锦丰纸业,增加卷烟纸产能并形成地域互补。新兴行业开展并购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兆易创新收购模拟芯片企业苏州赛芯控股权,扩充模拟产品品类,提升技术和团队储备;梅花生物收购协和发酵相关资产,获取氨基酸发酵菌种及相关专利,提升发酵和精制能力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作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并购重组对上市公司而言是“外延式增长”的关键路径。上市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可快速扩张规模、提升市场份额,纵向并购能强化供应链、整合上下游资源。优质资产注入还能助力上市公司改善财务表现、提升盈利能力和估值,同时重组还可以优化治理并引入战略投资者,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资本市场而言,并购重组能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企业,对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和活力也有显著积极影响。”吴丹认为,成功的重组案例还能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长期资金入市,这对完善资本市场定价功能意义重大。总的来说,合理的并购重组是推动企业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需防范炒作与整合风险,确保长期价值。
此外,风险化解成果落地,部分沪市主板风险警示公司在2024年内积极采取改善主业经营、并购重组、重整化债等有效措施提质增效,阶段性实现了风险化解。“相信通过严格执行退市标准、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增强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资本市场的生态将进一步改善,市场整体公信力也将得到提升。”曾刚说。(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