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近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科交会连通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超千亿元对接金额的亮眼数据,不仅刷新了前两届科交会的签约金额纪录,更折射出中国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盆景”跨向“产业生态林”的巨大潜力。
本届科交会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揭牌,“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上线,还发布了安徽科技大市场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发布“科技成果评价大模型”“专利转化应用综合大模型”。这些举措聚焦转化交易各环节的堵点难点,构建起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问题的重要枢纽,值得称许。
供需错位的“双盲困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堵点。“成果锁在柜中、需求悬在空中”,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长期存在技术语言与市场语言的沟通壁垒。高校院所追求成果的学术价值,往往缺乏商业落地的适配性;企业需要的接地气技术,又难以在科研体系中精准获取。
供需错配,主要是缺乏高效的需求转化平台和机制。打通这个堵点,要建立“双向翻译”平台、推行“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开发模式。要构建常态化需求发布与成果筛选平台,通过技术经理人队伍,将市场需求翻译为科研选题,将技术方案转码为商业计划。要在重点领域试点“悬赏制”科研,由产业链龙头企业明确技术攻关方向,科研团队揭榜攻关,政府给予配套支持。
中试环节的“死亡谷”,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陡断层。中试是“中间试验”的简称,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它不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简单过渡,而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迈向工程化与产业化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