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 活力旺——春节假期“年经济”展现新气象

2025-02-01 07:45 来源:新华社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汇聚了旺盛的消费热潮。以丰富的文旅活动和多样的消费场景为依托,这个春节,各地“年经济”展现新气象。

  ■新组合 多地联手共展年味

  今年春节期间,以“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京津冀三地携手组织策划欢享庙会系列活动。五湖四海的特色小吃、巧夺天工的非遗工艺、红火热闹的民俗表演……让这场庙会不仅成为展现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窗口,也成为了促进京津冀文化交流、增进地域情感的重要平台。

  ■新纪录 电影市场有点火

  新华社记者从国家电影局获悉,2025年春节大年初一(1月29日)票房为18.05亿元,观影人次为3515.12万,均超过2021年春节大年初一,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

  ■新风尚 乐享冰趣度新春

  在上海,户外水岸冰场成为春节假期市民和游客的热门去处。这座冰场面朝黄浦江,拥有超千平方米的空间,自开业以来便人气爆棚,每天都有众多消费者前来体验。冰场还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冰上互动到DJ表演,每一项活动都旨在让游客在享受冰雪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新技术 机器人排队送祝福

  蛇年春节,一群机器人,写书法、走队形、舞“手臂”,用亦“文”亦“舞”的方式为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新面孔 外国友人来华“过大年”

  贴春联、写福字、逛灯会、品美食……人们不经意地发现,现在“过大年”已经不仅是中国人的事,还吸引了全球目光。不仅海外兴起“春节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过春节。从144小时到240小时,中国不断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提高入境效率,并完善移动支付等服务举措,不仅绝大多数景点免预约,出行、购物也让人感到宾至如归。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味浓 活力旺——春节假期“年经济”展现新气象

2025年02月01日 07:45   来源:新华社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汇聚了旺盛的消费热潮。以丰富的文旅活动和多样的消费场景为依托,这个春节,各地“年经济”展现新气象。

  ■新组合 多地联手共展年味

  今年春节期间,以“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京津冀三地携手组织策划欢享庙会系列活动。五湖四海的特色小吃、巧夺天工的非遗工艺、红火热闹的民俗表演……让这场庙会不仅成为展现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窗口,也成为了促进京津冀文化交流、增进地域情感的重要平台。

  ■新纪录 电影市场有点火

  新华社记者从国家电影局获悉,2025年春节大年初一(1月29日)票房为18.05亿元,观影人次为3515.12万,均超过2021年春节大年初一,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

  ■新风尚 乐享冰趣度新春

  在上海,户外水岸冰场成为春节假期市民和游客的热门去处。这座冰场面朝黄浦江,拥有超千平方米的空间,自开业以来便人气爆棚,每天都有众多消费者前来体验。冰场还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冰上互动到DJ表演,每一项活动都旨在让游客在享受冰雪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新技术 机器人排队送祝福

  蛇年春节,一群机器人,写书法、走队形、舞“手臂”,用亦“文”亦“舞”的方式为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新面孔 外国友人来华“过大年”

  贴春联、写福字、逛灯会、品美食……人们不经意地发现,现在“过大年”已经不仅是中国人的事,还吸引了全球目光。不仅海外兴起“春节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过春节。从144小时到240小时,中国不断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提高入境效率,并完善移动支付等服务举措,不仅绝大多数景点免预约,出行、购物也让人感到宾至如归。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