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涉利率表态变数不小

2024-07-09 05: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美联储多位高官上周轮番表态,声称降通胀取得进展,令市场降息预期有所回升。不过,结合美联储去年以来的立场变化,以及影响通胀走势的多项因素看,美联储涉利率表态后续变数依然不小。

  7月2日,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在使通胀回调至政策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当天,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称,未来几个月内应考虑降息,因为随着通胀持续下降,维持当前政策利率水平将对需求施加更大的下行压力。纽约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5日也表示,美联储在降低通胀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美联储高官频频发声,一改前期“鹰派”立场,令市场关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回升。目前,市场机构认为美联储在9月货币政策例会上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超过70%,较此前一周的57%左右高出不少,关于年内是否会降息两次的讨论也已经出现。

  美联储立场此番“由鹰转鸽”情有可原。从通胀数据看,美国5月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回落至2.6%,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停滞状态,开始下行;从就业数据看,美国6月失业率回升至4.1%,为2021年11月以来新高。此外,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一季度美国家庭债务总额、二手房签约指数等指标均不乐观,为美联储启动降息提供了理由。

  美联储对于是否降息,态度一直比较暧昧。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有关降息的发声如钟摆一般来回摆动。有分析指出,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致力于通过构建基于前瞻性指引的货币政策框架,增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美联储前主席耶伦继承了这一传统,但鲍威尔领导下的美联储放弃前瞻性指引,转为依赖数据进行决策,“这使得美联储丧失了对经济前景的预测能力”。

  换句话说,美联储的表态确认了已发生的事实,但缺少对未来走势的预判,一旦数据出现反复,美联储的态度自然相应转换,进而让市场情绪被降息话题扰动得飘忽不定。

  以通胀为例,最新数据似乎预示美国正重新回到通胀下降的路径上,这成为上周美联储高官“鸽派”表态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过,如果从全球大宗商品、原油以及航运等相关指标看,下半年全球通胀能否持续降温并不明朗。比如,多家市场机构的展望显示,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或出现结构性上涨,原油价格也可能延续近期上涨态势。同时,二季度原本是国际海运市场传统淡季,但受红海危机持续影响,全球集装箱运输价格近期大幅上涨。一旦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胀再度回升,美联储的口风或许又会反转。

  当然,在数据变动面前美联储并非完全被动,特别是美国高频率大幅度修正数据,有助于美联储实现对局面的把控。上周,美国劳工统计局将4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16.5万人修正至10.8万人,5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27.2万人修正至21.8万人。修正后,4月和5月新增就业人数合计较修正前减少11.1万人。就业数据的减少为美联储的“鸽派”提供背书。而这种幅度达到20%甚至30%的数据修正,算不算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联储涉利率表态变数不小

2024年07月09日 05: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美联储多位高官上周轮番表态,声称降通胀取得进展,令市场降息预期有所回升。不过,结合美联储去年以来的立场变化,以及影响通胀走势的多项因素看,美联储涉利率表态后续变数依然不小。

  7月2日,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在使通胀回调至政策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当天,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称,未来几个月内应考虑降息,因为随着通胀持续下降,维持当前政策利率水平将对需求施加更大的下行压力。纽约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5日也表示,美联储在降低通胀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美联储高官频频发声,一改前期“鹰派”立场,令市场关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回升。目前,市场机构认为美联储在9月货币政策例会上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超过70%,较此前一周的57%左右高出不少,关于年内是否会降息两次的讨论也已经出现。

  美联储立场此番“由鹰转鸽”情有可原。从通胀数据看,美国5月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回落至2.6%,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停滞状态,开始下行;从就业数据看,美国6月失业率回升至4.1%,为2021年11月以来新高。此外,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一季度美国家庭债务总额、二手房签约指数等指标均不乐观,为美联储启动降息提供了理由。

  美联储对于是否降息,态度一直比较暧昧。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有关降息的发声如钟摆一般来回摆动。有分析指出,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致力于通过构建基于前瞻性指引的货币政策框架,增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美联储前主席耶伦继承了这一传统,但鲍威尔领导下的美联储放弃前瞻性指引,转为依赖数据进行决策,“这使得美联储丧失了对经济前景的预测能力”。

  换句话说,美联储的表态确认了已发生的事实,但缺少对未来走势的预判,一旦数据出现反复,美联储的态度自然相应转换,进而让市场情绪被降息话题扰动得飘忽不定。

  以通胀为例,最新数据似乎预示美国正重新回到通胀下降的路径上,这成为上周美联储高官“鸽派”表态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过,如果从全球大宗商品、原油以及航运等相关指标看,下半年全球通胀能否持续降温并不明朗。比如,多家市场机构的展望显示,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或出现结构性上涨,原油价格也可能延续近期上涨态势。同时,二季度原本是国际海运市场传统淡季,但受红海危机持续影响,全球集装箱运输价格近期大幅上涨。一旦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胀再度回升,美联储的口风或许又会反转。

  当然,在数据变动面前美联储并非完全被动,特别是美国高频率大幅度修正数据,有助于美联储实现对局面的把控。上周,美国劳工统计局将4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16.5万人修正至10.8万人,5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27.2万人修正至21.8万人。修正后,4月和5月新增就业人数合计较修正前减少11.1万人。就业数据的减少为美联储的“鸽派”提供背书。而这种幅度达到20%甚至30%的数据修正,算不算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