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务实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2024-05-21 06: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乡村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对坚持产业兴农、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一系列要求。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乡村产业规模化、差异化、品质化发展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需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拓展提升乡村功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空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载体。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进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数据等产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生产要素,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畅通城乡要素配置渠道,优化城乡资源要素供给;坚持城乡优势要素互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城市及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及竞争力提升。

  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需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支持乡村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对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乡村企业给予鼓励;聚焦行业共性技术需求,支持乡村重点特色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有条件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支持行业技术融合发展平台建设。调动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三是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通过产业功能集聚,挖掘资源多元功能,全方位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好“土特产”文章,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突出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链条升级,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适度集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和创新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城乡居民都能参与乡村特色资源多功能开发,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延龙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精准务实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2024年05月21日 06: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张延龙

  乡村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对坚持产业兴农、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一系列要求。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乡村产业规模化、差异化、品质化发展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需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拓展提升乡村功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空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载体。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进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数据等产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生产要素,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畅通城乡要素配置渠道,优化城乡资源要素供给;坚持城乡优势要素互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城市及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及竞争力提升。

  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需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支持乡村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对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乡村企业给予鼓励;聚焦行业共性技术需求,支持乡村重点特色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有条件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支持行业技术融合发展平台建设。调动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三是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通过产业功能集聚,挖掘资源多元功能,全方位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好“土特产”文章,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突出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链条升级,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适度集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和创新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城乡居民都能参与乡村特色资源多功能开发,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延龙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