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首次低能见度高技术装备海空立体搜救演练在曹妃甸海域举办

2024-05-17 10:50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渤海湾首次低能见度高技术装备海空立体搜救演练在曹妃甸海域举办

2024年05月17日 10:50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5月14日晚,渤海湾首次低能见度高技术装备海空立体搜救演练在河北曹妃甸海域成功举办。本次演练以“生命之光”为主题,模拟了夜间低能见度条件下一艘作业船艇在曹妃甸海域翻扣、导致2人落水的险情。河北海事部门接到救援任务后立即协调指挥海防、社会救助、民间志愿者队伍等海上应急力量协同联动,综合运用夜视仪、无人机、无人艇、遥控救生圈等多种科技装备,形成空中、海面上和海面下的多维度立体化综合救援网络。

  据河北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周延富介绍,此次演练共投入6台手持夜视仪、2台固定式夜视仪、4艘船艇、5架无人机、1套遥控救生圈、2台水下机器人、2艘无人艇等高技术装备,设置了低能见度无人机搜寻、低能见度夜视仪海面搜寻和水下机器人夜间搜寻等搜寻遇险人员科目,以及无人机抛投救生圈、通过遥控救生圈实施人员救助科目。通过演练有效提升了海上搜救行动实战能力和规范化、科学化救助水平,为海上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河北省海事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防范化解海上风险,稳步推进河北沿海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海上应急救助技能和应急指挥协调能力,形成了统一协调指挥、救助力量协同参与的应急搜救体系,全面提高海上搜救效率和救助成功率,最大限度减少海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海洋环境污染。

  据河北省海事部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河北共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172次,协调出动各类救助船艇2312艘次、直升机16架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88艘、人员1454名,人命救助成功率96.68%。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