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2024-04-20 05:3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辽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2024年04月20日 05:37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孙潜彤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辽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通航产业。国内首个新能源水上飞机生产工厂落户辽宁省法库县。一年一度的法库国际飞行大会,吸引了各地观众。 (资料图片)

  桃红柳绿四月天。一树树一簇簇,春花铺满辽宁材料实验室所在的沈阳浑南区新院落。材料素化、钢铁再生等多项着眼于未来的原创颠覆性技术研究正在这里集聚顶尖科研力量。

  “未来产业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实验室材料量子调控研究所所长韩拯,埋头于研究基于量子效应的新原理半导体器件。韩拯把堆叠层状材料实现新结构的科研过程形容为“搭纳米积木”。“新材料有望在很小尺度、很低温度、很大磁场等特殊应用场景下支撑辽宁未来产业。”韩拯说。

  对辽宁而言,未来产业“一点也不虚拟”。以2023年为例,辽宁在“超高强钢铁材料设计”“能量储存与转化”等未来产业方向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少前沿技术已映照进应用场景。辽宁首颗卫星“大连1号”成功发射,“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问世,自主研发的绿色液体推进技术实现首次运载火箭在轨飞行;全球最大级别动力定位穿梭油轮、高海拔科考机器人等重大创新成果在远洋运输、高原科考等重大场景中实现应用。

  向新发力

  在鞍山“迈格钠”公司,磁力传动令人称奇——电机与负载之间没有传动轴连接,隔空就能驱动旋转。

  在沈阳“微控”公司,每分钟超4万转的磁悬浮飞轮,旋转阻力近乎为零,“丝滑”地实现电能与动能的转换。

  这些源于磁力效应。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正波介绍,“柔性连接”避免了“刚性连接”带来的材料损耗,还能调节转速实现节能。企业已研发出700多种磁排列,未来的汽车、高铁制动无需刹车片“硬摩擦”,隔空就能制动……可以预见,磁传动、磁制动、磁悬浮是磁动力技术的典型应用,将给许多行业带来颠覆性创新。

  磁科技有大未来。辽宁省鞍山市已将磁科技应用作为重点扶持的未来产业,并提出举地方之力打造磁应用技术研究院、磁产业园区、磁产品制造基地等,建设磁科技产业综合体——“中国磁谷”。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辽宁亦有深度布局和前瞻落子。

  未来机器人什么样?按照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的描述,具备智能交互的机器人,将大量交叉融合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结构仿生为代表的新技术。

  几十年锚定机器人迭代创新的“新松”,依托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势,已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起草并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已成为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张进希望未来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能够整体推进。

  抓住机遇向新发力,向未来发力。辽宁省委书记郝鹏表示,辽宁将锚定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加快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加快升级。支持引导专家学者勇闯“无人区”,制定实施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等领域,为培育未来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

  集聚人才

  “抓住人才核心,才能赢在当下、制胜未来。”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感受到辽宁人才“引力场”在增强——掏“真心实意”、动“真章实策”、花“真金白银”。余淼杰认为,要着力储备引育未来人才,包括把方向的战略人才、扛大梁的领军人才和唱主角的顶尖人才。

  最近,辽宁用人单位纷纷走出去,入校宣讲、招才纳士,深化省校战略合作,力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人才和创新资源向辽宁集聚。2023年“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首战告捷”:吸引40万名学生留辽来辽,同比增长20.8%;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名,同比增长77%;新增两院院士6人,2个团队和3名个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

  把人才引到需求上。辽宁省委组织部发布人才智力成果和技术需求“两个清单”,开展“双百链接”活动,促成100名科学家与企业家开展合作,推进100项重大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以人才链为龙头,摆动创新链,带动产业链,辽宁发展未来产业有了人才底气。正如辽宁省省长李乐成所说,“辽宁扭转了多年人才外流的不利局面,‘孔雀向北飞’呈现良好态势”。

  沈阳、大连可谓辽宁启动未来引擎的“双核”。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已拔地而起,建设“进度条”快速刷新。以引育未来人才为抓手,辽宁加快创建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连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构建“双核驱动、多点辐射、梯次联动”的未来发展格局。

  把人才用在关键处。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蔡睿介绍,着力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和未来健康等领域,建立突破性技术发现机制。要让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当“群主”集聚人才势能。目前,已有省内外500余名高水平科学家参与实施56项重大科研项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大连先进光源”等预研项目已全面启动。

  夯实基础

  “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指望打快拳奏效。”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辽宁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定要与自身资源特色优势紧密结合,打通“慢”与“卡”的堵点,解决“少”与“小”的短板,夯实未来产业的基础底座。

  未来产业源于现有产业,并非无本之木,怎能“喜新厌旧”?“我们企业已具备20万吨高纯阴极铜年产能,为生产超薄铜箔提供原料,目前正组织实施4微米以下极薄铜箔国产化项目。”辽宁联立铜业集团董事长李连利说,未来产业倒逼产业链升级,传统产业也要“焕新出彩”。比如抗疲劳的微米级铜线,在集成电路和机器人产业都有应用需求。

  企业的产业升级愿望很快得到了专家们的回应,他们与企业携手“揭榜挂帅”攻克“卡脖子”技术。企业作为超薄铜箔的研发、中试基地,可优先落地转化最新成果。“像我们这样的传统企业,一旦筑起技术‘防火墙’就能告别同质化,取得差别化、高端化竞争优势。”李连利说。

  通过科技与产业“双螺旋”发展,老场景叠加新技术焕发新生机。在沈阳铁西区,像沈阳鼓风机集团等一批传统企业依托“网络智能”,插上工业互联网的翅膀“飞”向未来。在辽宁,目前已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87个,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37家,1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

  近日,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就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行调研时表示,沈阳要突出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具有独特优势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经济日报记者 孙潜彤)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