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字当头管住“看门人”

2024-03-25 06: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遏制公司财务造假、规范财务审计秩序,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审计委托制度要探索更加合理的机制,推动提升审计独立性和质量。日常监管要强化“严”字当头,重拳打击会计审计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近日,财政部发布2023年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公报显示,各地财政部门对197家会计师事务所、509名注册会计师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分别增长13.22%、21.77%。财务造假、会计师事务所职责履行不到位并非新问题,持续增长的数字应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次处罚数量不仅增幅不小,而且这个增幅是建立在上一年“高基数”之上的。按照此前的公告,2022年各地财政部门对174家会计师事务所、418名注册会计师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04.71%、294.34%,超过前三年行政处罚总量。这些数据显示,一方面,监管层对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层出不穷。

  注册会计师行业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守护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职责不可谓不重要,在防范欺诈造假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上被寄予厚望。然而,“看门人”职责履行不到位的问题屡见不鲜。近期,资本市场一些重大财务造假案件相继曝光,有的规模之大、情节之恶劣甚至刷新了公众认知,除了实施造假行为的公司自身,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往往难辞其咎。

  如何治理财务舞弊、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履职尽责,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突出难题。会计师事务所在“看门”中失守,机制上的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也是实现审计客观、公正的前提。在公司审计中,往往由实际控制人操控的董事会或管理层聘任审计师,这意味着管理者既是审计委托者也是被审计对象,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履职尽责,甚至与公司串通舞弊。

  同时,现实中不少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堪忧,违法违规行为频发。从这次公布的典型案例看,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无任何形式的审计工作底稿、未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已持续不符合执业许可条件,还在未备案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情况下为新三板公司出具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注册会计师挂名执业、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行审计业务的问题。如此低劣的专业能力和混乱的内部管理,焉能真正替投资者守好门?

  遏制公司财务造假、规范财务审计秩序,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从审计委托制度上,要探索更加合理的机制,推动提升审计独立性和质量。去年,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对选聘决策机构、选聘方式等事项进行规定。其中要求,上市公司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由审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并由股东大会决定。这些机制的实施有利于保护会计师事务所和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推动提升审计质量效果。同时,有必要对新机制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持续完善优化。

  从日常监管上,要强化“严”字当头,重拳打击会计审计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会计师事务所如果违法违规成本太低,则极有可能铤而走险违法违规牟取非法利益。而一些处罚措施比如责令限期整改、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暂停执业等,往往难以产生实质性的触动。应该加大违法成本,特别是对重大财务造假、审计师串通舞弊案件从严从重处罚,才能对违法违规者形成有效震慑。从严监管必须依靠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当前要推动加快修订注册会计师法,进一步完善行政强制措施、丰富监管工具、细化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

  当然,规范财务审计秩序、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履职尽责仅仅是打击财务造假的一环。应建立综合惩防体系,既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公司内控防线,又要压实会计师事务所“看门人”责任。通过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有效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严字当头管住“看门人”

2024年03月25日 06: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遏制公司财务造假、规范财务审计秩序,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审计委托制度要探索更加合理的机制,推动提升审计独立性和质量。日常监管要强化“严”字当头,重拳打击会计审计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近日,财政部发布2023年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公报显示,各地财政部门对197家会计师事务所、509名注册会计师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分别增长13.22%、21.77%。财务造假、会计师事务所职责履行不到位并非新问题,持续增长的数字应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次处罚数量不仅增幅不小,而且这个增幅是建立在上一年“高基数”之上的。按照此前的公告,2022年各地财政部门对174家会计师事务所、418名注册会计师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04.71%、294.34%,超过前三年行政处罚总量。这些数据显示,一方面,监管层对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层出不穷。

  注册会计师行业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守护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职责不可谓不重要,在防范欺诈造假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上被寄予厚望。然而,“看门人”职责履行不到位的问题屡见不鲜。近期,资本市场一些重大财务造假案件相继曝光,有的规模之大、情节之恶劣甚至刷新了公众认知,除了实施造假行为的公司自身,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往往难辞其咎。

  如何治理财务舞弊、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履职尽责,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突出难题。会计师事务所在“看门”中失守,机制上的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也是实现审计客观、公正的前提。在公司审计中,往往由实际控制人操控的董事会或管理层聘任审计师,这意味着管理者既是审计委托者也是被审计对象,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履职尽责,甚至与公司串通舞弊。

  同时,现实中不少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堪忧,违法违规行为频发。从这次公布的典型案例看,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无任何形式的审计工作底稿、未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已持续不符合执业许可条件,还在未备案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情况下为新三板公司出具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注册会计师挂名执业、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行审计业务的问题。如此低劣的专业能力和混乱的内部管理,焉能真正替投资者守好门?

  遏制公司财务造假、规范财务审计秩序,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从审计委托制度上,要探索更加合理的机制,推动提升审计独立性和质量。去年,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对选聘决策机构、选聘方式等事项进行规定。其中要求,上市公司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由审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并由股东大会决定。这些机制的实施有利于保护会计师事务所和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推动提升审计质量效果。同时,有必要对新机制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持续完善优化。

  从日常监管上,要强化“严”字当头,重拳打击会计审计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会计师事务所如果违法违规成本太低,则极有可能铤而走险违法违规牟取非法利益。而一些处罚措施比如责令限期整改、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暂停执业等,往往难以产生实质性的触动。应该加大违法成本,特别是对重大财务造假、审计师串通舞弊案件从严从重处罚,才能对违法违规者形成有效震慑。从严监管必须依靠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当前要推动加快修订注册会计师法,进一步完善行政强制措施、丰富监管工具、细化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

  当然,规范财务审计秩序、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履职尽责仅仅是打击财务造假的一环。应建立综合惩防体系,既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公司内控防线,又要压实会计师事务所“看门人”责任。通过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有效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