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前一些地方农业试验田测产出现“一测就破纪录”怪象。被曝光的测产作弊手段有多种。有的在播种时故意将间距留得很宽,收获前几天再悄悄把种在别处的相同品种移栽过来;有的提前将准备好的稻谷藏好,收割时趁乱混到测产稻谷里冒充。更隐蔽的作弊手段发生在种植环节,说是耐盐碱水稻,然而种植过程中却使用淡水灌溉。毫无疑问,以虚假数字欺世盗名者,必将遭到反噬。
一项品种或技术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农业科研工作者或科技企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绩写在丰收里。测产是在作物大规模收获前对产量的预测,目的在于及早提供产量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不管试验田测产的主体是谁,测产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做数据给别人看。测产数据的真实与否关系预期成果的创新性和产业应用前景等。只有科学准确的测产数据,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以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和经营主体适时选择。而任何形式的造假,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既浪费了人财物力,偏离了试验田测产的正轨,也扭曲了农业科研的导向,给农业生产埋下了隐患。
测产本应是科研的重要环节,天然有严肃性,但在造假者的手中,却成了打广告、攒人气的工具。测产数据好看了,可以上新闻,可以写论文,可以申请项目。不难发现,一些测产是企业出面组织或背后主导的,通过邀请专家组的形式,“测”出对其有利的数据。个别企业或是瞄着品牌营销,或是盯着项目资助,恣意作弊,随性测产,这是对试验田3个字的玷污。此外,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没能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有的专家缺乏学术规范和自我约束,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