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6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仔细分析发现,有4起涉及农业农村领域。具体而言,有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层层加码、检查考评过多过频等问题,有在乡村振兴迎检等工作中弄虚作假搞“面子工程”问题,有未按规定及时分解下达中央财政拨付的部分玉米、大豆等补贴资金问题,有贯彻耕地保护政策打折扣、乱作为问题。这为新的一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警示和思考。
回顾2023年,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大豆面积产量双增,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鱼供给充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都有新进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些成绩是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拼出来的,也得益于“三农”战线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务实态度,亿万农民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不过,正如通报所揭示的,有的地方或有的人也存在一些苗头性问题,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财政涉农资金、耕地保护等方面。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本质上还是犯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毛病。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面对艰巨任务,过硬作风不可或缺。只有按照党中央要求抓落实,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农”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政策性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要坚持守正创新,把住底线红线。衡量一个地方领导干部得不得力,不仅要看GDP以及能不能抓上几个项目,更要看是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局部服从整体,把粮食安全这类党中央交办的大事要事办好办妥。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大局需要,作出应有贡献。无论是粮食安全还是乡村产业,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农村改革,都要把求真务实作为基本功,坚守法律政策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