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大连:“两先区”奋起扬帆

2019年07月02日 06:39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大鹏 林火灿

  上图 大连重工研制的首支W12X92型世界最大22000标箱集装箱船用曲轴。

   “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馈源索驱动系统产自大连。

  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大连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有效释放发展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鼓励创新创业

  最近,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开军﹑院士杨学明团队与南京大学教授谢代前合作的研发项目通过验收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学家团队前来寻求合作。“大连光源”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目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围绕科研创新全过程培育重大成果,加速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知识产权许可转让400余件、转化收入超过10亿元。

  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作为全市坚定不移的追求和长期奋斗的目标,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有效释放发展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有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锐意改革有效释放发展活力

  在大连金普新区,外商投资者足不出户,通过电脑和手机就能完成企业登记注册业务。2017年4月份,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正式挂牌。大连片区位于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范围内,是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最大的片区。

  “自贸试验区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高地’。”大连自贸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爱民说。

  两年来,大连片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对标国际规则,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要求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大连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

  截至今年6月份,大连片区共总结出237项制度创新事项,经第三方评估形成创新案例82项,其中66项上报省政府,22项上报商务部。

  大连片区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探索,是大连市委、市政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生动实践之一。

  大连市委、市政府深刻地体会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

  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大连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市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排名显著提升,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总体目标。

  今年年初,大连召开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也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大连市本级678项行政审批类事项中,427项实现“最多跑一次”,515项实现网上申报,225项实现全程网上审批。全面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压缩行政审批时限,企业工商登记时限最短压缩至2个工作日。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正在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智造”打造竞争新优势

  走进大连光洋科技集团生产基地,在面积达36个足球场的地下恒温恒湿生产厂房内,一套套堪称全球最具性价比的数控系统、传感系统、工业机器人、五轴高档数控机床等产品正在加工生产中。

  光洋科技董事长于德海告诉记者,自2013年大连开始“两先区”建设至今,这家企业已累计向航天、航空、能源、汽车、模具等领域的百余家用户提供不同类五轴数控机床300余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

  如今,在国内高档数控产业领域,这家民营企业一枝独秀,构建起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覆盖了数控系统、传感系统、工业机器人、五轴高档数控机床等,具备研制多种类、多规格五轴高档数控机床的能力,成为世界上自主配套率最高的企业。

  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江滨告诉记者,大连市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加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加速打造竞争新优势。

  随着传统产业插上智能化的新翅膀,一系列大连“智”造的“国之重器”产品也频频亮相:“华龙一号”福清5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完工交付;全球首艘85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乙烯运输船建造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0000TEU集装箱船成功交付;全球首支世界最大22000标箱集装箱船用曲轴下线;自主研制生产的7.65米顶装型焦炉机械达到当代焦化行业世界领先水平;国内首台35万吨/年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

  此外,大连市还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发挥“互联网+”带动作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有力推动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8年,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6%。

  今年一季度,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最为亮眼的是,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5.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2%,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

  “三创”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2019年伊始,大连高新区党工委就召开2019年度工作誓师动员大会,号召全区坚持“又高又新”标准,加快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全力以赴推进自创区建设。

  作为大连市“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阵地,大连高新区肩负着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核心区”的使命任务。

  大连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快推动创新发展,高新区坚持以培育提升创新主体、构建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三大平台,重点发展智能科技、洁净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和数字文创等五大产业,努力形成“科技+金融+人才+IT(互联网)”发展模式,全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向高端化、互联网应用产业向规模化、新兴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目前,高新区已经启动建设“2025创新中心”、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升级版”两大引擎,加快推进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和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疗技术创新中心“四大创新中心”建设。同时,高新区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汇聚发展新动能。

  大连高新区的发展是大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缩影。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科技创新不放松,增创振兴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大连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17年9月份,大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实施了《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了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70余项实施细则,形成了全方位的科技政策体系,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开启了科技创新的“金钥匙”,有效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大连市已先后建成国家级高端轴承、数控机床、核电装备、智能制造、文化与科技融合、智能化成型和加工成套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金州、旅顺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甘井子区、高新园区获批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大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突出企业高校院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强化高校院所的科研智力支撑,实现产学研协同高效创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要素不断集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大鹏 林火灿)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