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两会经济话题】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激发市场活力

2019年03月12日 07:18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黄 鑫 廉 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尽管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2018年我国仍然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更为可喜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实体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代表委员们表示,思危方能居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要巩固更要提升,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继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治标还要治本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着力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说。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前以治标为主,先解决不合理的问题,现在要向治本迈进,更好推动新发展理念的全面实施。”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陈新有表示,“三去一降一补”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接下来,中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八字方针确定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和目的都是达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只有改革,才能激发产业活力,创造出“效率红利”,“效率红利”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抓手和新动能。

  “企业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减少无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

  改革重在激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孙太利认为,从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公共服务到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从补齐民生短板、实现脱贫攻坚到制定产业政策、化解过剩产能都大有要为、大有可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微观主体活力至为重要。只要微观主体有活力,就能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陈新有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要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他以中化集团的主业化工行业为例说,当前我国主要化工品的产能规模、市场份额已居世界前列。然而化工大国却非化工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行业短板依然十分明显。展望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化和智慧化发展,将成为中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和改革方向。

  增量带动存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用增量改革来促进存量调整。杨元庆代表分析说,增量改革一般不触动现有的“存量”格局,而是在“做大”的过程中通过新的增量来改善其整体适应度。而存量调整则是对旧体制进行实质性改革,并实现最终的制度创新。

  “不论是增量改革还是存量调整,创新都是激活剂。新兴产业是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而传统产业通过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也能产生新动能。”陈新有代表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形象地打比方说,去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高质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其核心就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但要注意的是,“把老鸟送走,再引进另一只老鸟,一定是死路一条。凤凰涅槃的核心是升级换代,走向一流,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

  宁高宁委员表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如今,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依靠资源主导、投资驱动的传统套路,不能再在简单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缺乏创新内涵的领域内扩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告诉我们,企业所拥有的真正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唯有科技创新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廉 丹)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