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华能整装再出发

2019年01月31日 11: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月27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工作会议召开。在这场会议上,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多次脱稿讲话,在不断提醒华能上下要保持忧患意识的同时,也表达了华能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

  通过旁听这次会议,记者也得以一窥华能未来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如今,这家大型电力央企的前行之路格外清晰。

  紧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

  近日,柬埔寨最大水力发电工程桑河二级水电站竣工,正式全面投产。桑河二级电站大坝全长6500米,总装机容量为40万千瓦,约占柬埔寨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五分之一。这一工程由华能旗下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与柬埔寨皇家集团合作开发。

  在巴基斯坦,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参与的另一个“一带一路”重点工程——萨希瓦尔燃煤电站也迎来了突破。截至2018年12月31日,萨希瓦尔燃煤电站自建成投产以来累计发电量突破140亿千瓦时。这一中巴经济走廊第一个投入商业化运营的大型能源项目,被巴基斯坦政府誉为“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

  桑河二级水电站和萨希瓦尔燃煤电站都是近年来华能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也体现了华能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在国际化经营发展上实现新提升。

  对于华能来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世界上尚有10亿人没有解决用电问题,非经合组织国家人均用电年均增长3.1%,高于经合组织国家2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需求潜力巨大。”舒印彪说。

  在华能的历史上,国际化战略并不陌生。华能曾积极引进外资办电,开创了中国电力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先河。在发电行业中率先“走出去”,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收购电力资产。目前,华能海外业务遍布31个国家,海外资产分布于7个国家,装机容量超过900万千瓦。

  在舒印彪看来,“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华能的国际化战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我们要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对接,推进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增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EPC(设计、采购、施工)整合能力,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整体‘走出去’,尽快形成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主动对接所在国发展战略,推进本土化运营,实现互利共赢,打造华能品牌的国际形象。”舒印彪说。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如何抓住能源结构转型新机遇,则是华能当前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能源领域的“再电气化”趋势明显加强,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主导力量。

  舒印彪认为,这是华能必须适应的方向,也是华能当前需要提升的“短板”,“华能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依然偏低,在发展布局、发展机制、发展举措上亟待新的突破。”

  对于华能来说,在看到问题的同时,实现这一突破的思路也已经十分清晰。积极推进水电开发、优化发展清洁高效煤电都是华能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此外,华能还不断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

  “东部沿海地区要坚持远近海结合,大力争取海上风电资源,加快打造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结合特高压通道,谋划一批风光打捆的清洁能源基地型项目。深挖资源潜力,努力开发区域连片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密切跟踪光伏政策变化,积极参与国家第四批光伏领跑基地竞争。”舒印彪说。

  在此之外,加快突破核电发展,则在华能的能源转型计划中格外引人注意。

  涉足核电以来,华能严格参照国家原子能机构《设施和活动的管理体系最新标准》,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核电管理体系,并根据该集团管理特点,形成了集团公司、产业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架构。截至2018年底,华能累计在核电产业投资约280亿元,自主开发多个核电厂址,形成了山东石岛湾、福建霞浦和海南昌江三个核电基地,并在辽宁、安徽、江西等地进行了布局。

  2018年12月28日的一场专家咨询会,则让人看到了华能力求在核电领域实现更大突破的决心。这场由舒印彪主持召开的“华能集团高温气冷堆及核电发展院士专家咨询会”,是舒印彪转岗华能后,首次就一个项目、一个产业组织召开大范围、高级别会议。来自电力和核能领域的20位院士聚首,就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设、高温气冷堆产业化,以及华能核电产业的发展各抒己见,热烈的讨论持续了四个小时。

  在华能2019年工作会议上,舒印彪再次对华能的核电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坚持核电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案,压实节点目标,集全公司之力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完成蒸发器吊装及反应堆冷试工作,力争完成首堆热试。

  科技创新赢得未来

  “我们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如舒印彪所言,科技创新是华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如此,未来更是如此。

  以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为例,自项目建设以来,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核电压力容器,燃料装卸系统首次应用于工程实践,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电磁轴承结构的主氦风机(类似压水堆主泵)研制成功并首次应用于工程实践,完成全球首台应用于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制造。一项项技术突破,让我国在高温气冷堆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此外,科技创新推动华能取得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突破。单看2018年,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示范电站连续安全运行创世界纪录;景洪电站水力式升船机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糯扎渡水电站工程获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最高荣誉──詹天佑奖;基于IGCC的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华能内部,创新的氛围十分浓厚。2018年,华能完成“双创”互联网平台“华创空间”的开发建设,举办首届职工技术创新创意大赛,推动“双创”工作蓬勃开展。

  尽管如此,舒印彪坦言,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两化”融合力度不够,亟需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着眼于此,舒印彪表示,未来,华能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聚焦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和能源革命的重大需求,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继续在科技型企业稳步实施分红激励。坚持开门搞创新,增强创新集成能力,提高科研产出效率。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让创新创造在华能蔚然成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袁勇)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