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春走基层】夜巡世界高铁第一高隧

2019年01月30日 06:33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武威工务段军马场高铁线路工区的工人在操作设备,对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内的线路设施进行检测。

  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摄

  1月24日23时,在轨道车的轰鸣声中,身穿橘黄色马甲的工人们将一台台检测设备和工具抬上车。准备就绪后,宋辉和工友们像往常一样,等“天窗”点(列车停止运行,为施工和检修养护预留的时间)一到,就出发、开始工作。

  宋辉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武威工务段军马场高铁线路工区的工长,他们团队承担着兰新高铁上下行140多公里线路和祁连山隧道群7座隧道的养护任务。其中,大梁隧道海拔3608米,为目前世界上高铁隧道中海拔最高的隧道,被称为“世界高铁第一高隧”,也是兰新高铁全线的咽喉隧道。

  由于“天窗”时间安排在零时10分到6时10分,所以宋辉一天的工作是从凌晨开始的。在这个时间段工作的,除了线路工,还有供电、整修等60余位职工。

  “高铁的线路养护特别严格,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要求做到零误差。”零时10分,轨道车接到指令准时出发后,负责带队的张掖西高铁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魏正行告诉记者,高铁线路在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肉眼无法观测到的毫米级变化。一般来说,这种变化不会危及行车安全,但会影响乘车舒适度。为此,每个月动检车在线路上都会行驶至少两趟,形成波状分析图;然后由线路工根据波状图的变化,用轨道测量仪检测具体路段的数据,形成动道方案,再通过调整线路扣件系统完成养护。

  凌晨1时20分,轨道车停在大梁隧道口,打开车门,顿时被一股寒气裹住全身。宋辉一边指挥工友们抬测量设备下车,一边开玩笑说,“我们工区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因为这里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即使夏天作业,晚上也要穿棉衣”。

  下了车,宋辉小组5人分头行动:年龄最小的赵以明操作测量小车,宋辉负责全站仪,另外两人在轨道两旁的隧道壁安装棱镜,年龄最大的闫国宏在隧道口做防护员。

  在现场指挥作业的张掖西高铁线路车间副主任刘占刚告诉记者,全站仪和8个点的棱镜形成一张控制网,测量小车则通过在轨道上行进采集数据,由电脑程序进行比对,“根据之前动检车的波状图,今晚我们负责检查大梁隧道内100米左右的线路,150多根轨枕要一根一根去测,两根轨枕之间的水平高低误差不超过2毫米才算合格”。

  宋辉和工友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检测,但记者的“装备”却被海拔3600多米的严寒“缴了械”:由于气温太低,中性笔已经写不出字;用手机录音,一会儿就自动关机了。“有时设备电池也会因气温太低而罢工,我们会把电池取下来揣在怀里暖暖。”宋辉告诉记者。

  在宋辉他们作业点前往两公里处,张掖西高铁线路车间主任尚潍正在带领19名整修工人开展精调作业。记者看到,在寒冬里,工人们用手刨开轨道两侧的积雪,松开扣件后,根据方案标明的数据,通过更换轨道下的垫板厚度,来调整轨道之间的水平高低误差。

  “标‘-1’,就是把垫板厚度减少1毫米,将厚度6毫米垫板更换为5毫米。”在施工灯光照射下,尚潍边操作边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已是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但能让旅客们坐上平稳舒适的列车,我们的辛苦就值得。”眼里布满血丝的尚潍说道。

  4时50分左右,现场的精调点全部处理完,工人们上了暖意融融的轨道车。车窗外,白雪覆盖的祁连山在月光的照耀下恢复了宁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