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

2018年10月18日 21: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8日讯(记者 周明阳)在10月18日开幕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上,中外嘉宾就国际关系、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建言献策。在“经济全球化及其文化意义”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带来了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使得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同时,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新局面。

  在论坛上,意大利前总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罗马诺·普罗迪表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带来了共赢的局面,使得各个国家之间实现互补,也帮助大量人口摆脱贫困。“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的金融工具在各个国家之间造成了不平衡,因而招致了部分国家的抵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非常成功的。”罗马诺·普罗迪说。

  欧洲50人论坛主席、法国前财政部部长埃德蒙·阿尔方戴利认为,在处理重大的全球事务时,全球各个国家尤其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关于气候变化这个问题,虽然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减少碳排放的举措,但是全球的碳排放还是在不断上升。”埃德蒙·阿尔方戴利表示,世界各国在推行减少碳排放的举措时面临诸多阻力,在面临人类共同威胁的时候,中国和欧盟应联合起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重大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提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规律和趋势,各国需要在经济制度建设的层面加强彼此的协调和合作。高培勇说,随着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轨道,实际上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已经从扩张需求逐步转向结构调整,各国都意识到,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的核心问题是结构调整问题,能否进一步加强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这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下我们要把重要的观察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彼此分享经验,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好。”高培勇说。

  多位嘉宾谈到,技术创新对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够创造更多创新成果,以及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罗马诺·普罗迪表示,新一轮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新技术会创造很多新的工作机会,同时也会取代很多现有的工作,应该要创新增长方式,把握好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机遇,在培育新产业的过程中注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谈到,如今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了解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顺畅,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工具的力量,增进相互了解,在尊重彼此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解读了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意义。她表示,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明长河从来没有干涸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文化基因和经济基因一同被激活了。“中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我认为这是发展的一个密码。”陈文玲认为,要推进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这一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跨越不同文化的隔阂,推动经济实现更加紧密的联系。

  高培勇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面前,国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必要且紧迫。各国面临的很多问题往往都是由沟通不畅所引发的,各国之间应创造更多机会沟通情况,交流彼此的想法,在操作层面加强合作,实现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