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国梦实践者]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玉滚: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18年09月06日 07:56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夏先清 通讯员:杨晓申 杨 杰

  左图:放学了,张玉滚送学生们回家。右上图:张玉滚为学生们做好了饭菜。右下图 课下,张玉滚指导学生们写作业。(资料图片)  

  9月3日,在第34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河南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当选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是一位平凡的山区教师,能让孩子们走出深山,我觉得值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开启了一位教师17年的“深山教学路”。

  一个承诺,

  撑起17年的坚守

  黑虎庙村位于伏牛山深处,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被当地人戏称为镇平县的“西藏”。许多老师不愿来这里任教,学生家长经常为找不来老师犯愁。2001年8月份,刚从南阳市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回到家乡,毅然选择了留在山村任教,成了一名每月只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可咱们教给学生认的每一个字,他能用一辈子。”刚刚走出师范校门的张玉滚,和其他同学一样,想要出去闯一闯,但老校长吴龙奇的这句话,打动了张玉滚的心。跟着老校长,张玉滚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玉滚,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了,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了。”老校长背过脸,用关节粗粝的手揉着眼窝。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

  “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为了当初对老校长的一句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21岁的张玉滚留在了这个山村小学,这一留就是17年整。

  17年里,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养家糊口的窘困,张玉滚曾动摇过、犹豫过,也想要离开。但是,一想到孩子们,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但不能让孩子们一直苦下去,我要像雷锋一样做一颗螺丝钉,钉在这里。”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张玉滚却始终难以挪开他的脚步,因为山里娃们希冀的目光炙热如火焰,他想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根扁担,

  挑起山里娃的求学梦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有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吴龙奇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靠着一根扁担,张玉滚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风里来雨里去,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有一年正月初十凌晨5点钟,张玉滚和学校里的教师陆喜安扛着扁担,拿了几个凉馍往镇里书店赶,一直走到正午才到达。没顾上休息,挑选好几十公斤重的课本、练习本、粉笔后,用扁担挑着走路往学校赶。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钟,两人才走到尖顶山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底板也磨出了一片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

  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没等天亮就往回走,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看,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从此,“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十几年来,张玉滚骑坏了4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数不清。

  扁担、摩托虽小,却实实在在地为山里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知识的天空。17年里,张玉滚培养了500多名学生,其中300多名学生因他的资助免于辍学,更让张玉滚骄傲的是,有16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有几个还读了研究生……

  一片丹心,

  树立新时代教师楷模

  近年来,扎根山区、一心育人的张玉滚先后被授予多项国家级殊荣,多次受到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但他从没有因为荣誉而骄傲自满。爱是最长久的润泽,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这种爱未必回肠荡气,却是长长久久、贴心贴肺的疼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信念。由于师资力量紧缺,张玉滚把自己打造成了“全能型”教师,小学5门课程,他样样精通。数学课上,他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长方体等教具;英语教学中,他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上课或是自己动手做实验……

  全校75个孩子中,有40多个寄宿在学校。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孩子,张玉滚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衣,打开药箱能治病,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

  由于工资较低,学校的食堂招不来人,张玉滚就把在外地打工的妻子张会云喊回来在食堂帮忙。2014年5月份,张会云在为学生轧面条时右手四个手指不慎被机器轧折,落下了残疾。然而,没过几天张会云又重新出现在学校,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望着丈夫那张因自责而满是痛苦的脸,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夫妻一场,她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

  张玉滚在黑虎庙小学这17年里,除了寒暑假和周末学生不在校的时候,他才会回家,剩下的时候他都是和妻子住在学校照顾学生。常年的操劳,让他显得比同龄人“老相”得多。很多次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面庞已改、初心犹在:“我只是想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改变山区面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杨晓申 杨 杰)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