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满都拉:从草原走出的美术编辑学家

2018年09月04日 16:18   来源:民族画报   

  从锡林郭勒大草原走出来的蒙古族青年美术编辑学家满都拉,为国内多家媒体的创刊、改版贡献了智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是在“美术编辑学”的新领域开疆拓土,用汉语写出多部美术编辑学专著,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被相关研究机构和院校聘为研究员和客座教授。他在美术编辑学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从学理层面提升了美术编辑的专业性。

  《民族画报》:请讲讲你的美术编辑之路。

  满都拉:我出生于锡林浩特,在锡林郭勒盟师范附小和锡林浩特市蒙古族中学接受了纯蒙古文基础教育,能写蒙古文书法和美术字,学生时代常被老师叫去写标语、出黑板报,为学校周围的饭馆、商店写蒙古文招牌。当初汉语的说写都不流利,所以选择了美术编辑这种视觉性强的工作,规避了语言短板。因为长时间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所以现在汉语很流畅了。

  我父亲是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他的文艺界朋友为我打开了艺术的眼界。记得有一年暑假,父亲带回一本徐悲鸿大师的素描集,要求没有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的我临摹,让我很快掌握了素描技巧,奠定了我的美术功底。母亲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从小我就接触图书、报刊、画册等多种读物,其中很多是蒙古文版。

  最初来北京只是为了学语言准备出国。期间兼职在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作美术总监,当时的总编辑季晓磊十分欣赏我的美术创意,听了我的出国规划后劝导我说,在学历文凭和机会之间,机会更重要,因为机会稍纵即逝,但学校却始终敞开着大门,现在国内发展迅猛,年轻人的空间很大,何不留在国内深耕细作,打出一片自己的天空。传媒业能接触很多新鲜事物,既有文化性,又兼具时尚性,能满足年轻人的追求。双语思维也让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看到的更多是汉字的“形”,关注视线在汉字群之间流动的方向,发现汉字图形化的丰富拆解创作的空间。

  《民族画报》:美术设计、美术编辑有什么异同?

  满都拉:设计是传统的说法,也特指技术性强、较为单纯的设计工作。美术编辑是采用美术技法,根据视觉规律,对信息元素进行选择、整理、组织、加工、记录并优化传播的编辑过程,涉及新闻报道、商业营销、办公文秘、公益宣传等领域;作为职业身份,是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既是视觉的编辑者、创造者,也是视觉的管理者、培训者,专业层级分为初级的排版制作,中级的视觉规范,高级的编辑创意三个等级。艺术、编辑与技术是美术编辑的三重属性,即美术编辑必须具备“美”即艺术的专业修养、“术”即技术的实用操作与“编辑”即记录内容的功能。

  美术编辑行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后来记录方式分化为抽象快捷的语言符号记录和精细具象的绘画表现,工业社会机械化生产又让记录内容可以大批量复制,到了信息社会信息内容的海量快速,带来了阅读速度与心理感受的需求提高,促使了美术编辑的兴盛。

  不止是平面媒体需要美术编辑。我2015年开始为CCTV-2《央视财经周刊》担任了3年创意总监,这个电视栏目和平面期刊在组织内容的方式接近,而且也需要期刊那样的视觉形式,让活动画面能静态平面地展示。

  《民族画报》:“美术编辑学”这个提法或曰概念比较新,请深入讲解一下。

  满都拉:美术编辑学是研究以美术技法表现信息的综合学科,致力于通过视觉手段影响读者观众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信息内容传播效果与接受效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信息传播的要求与对个人体验的关注。美术编辑学与美学、传播学、编辑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交叉,因此可以称为跨专业的新兴学科。

  美术编辑学的提出是美术编辑专业化的需求。现代化生产带来的社会大分工提示我们,任何职业的提升与发展必须上升为专业,因为职业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专业将职业技能专一化、学术化、规范化,是职业不断提升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源泉。

  目前美术编辑的工作缺乏标准,学校也没有专业课程。我作为评委参加中国期刊协会的“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时也发现,业内也缺乏相应的专家,被邀请的专家不是传媒业做内容的,就是美术界的艺术家,既懂新闻传媒,又懂美术还懂技术的非常少。全国传媒单位众多,报纸、期刊、电视、网络、出版社、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都配备了大量的美术编辑,这么众多的从业者和职业行为,需要美术编辑学做学术支持。

  《民族画报》:为了推广美术编辑学,你做了哪些努力呢?

  满都拉: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借助权威机构,我有意识地选择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等主办的报纸、期刊、图书、网站、电视栏目、宣传画册、展览等,因为权威媒体既有公信力又有影响力。

  二是采用权威案例,更具有标杆典范意义和说服力。如我承担的《瞭望》周刊“中共十八大特别报道”系列封面创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北侧观礼人员服务指南》手册的装帧设计、《决胜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头与改版、人民日报社“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标志设计、中国新闻社主办“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标志设计、国家审计署《审计观察》杂志的创刊设计、中共北京市委“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代表大会”专刊设计、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纪念《北京组工通讯》创刊30周年集萃”的装帧设计、新华社《参考消息》官方网的专题设计、科技部《中国民商》杂志的改版设计等。

  三是权威人物的肯定与支持,如高明光(中宣部原秘书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说:“在美术编辑圈子中,满都拉已经是有一定分量的人物。我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刻苦研究美术编辑学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专注地以一个美术人的角色去悟新闻。”

  石峰(中国期刊协会会长)说:“满都拉潜心研究美术编辑学的传承和创新,对视觉规律、审美变化、技术手段有独到的见解,是我国为颇有成就的美术编辑学家。”李东东(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评价说:“满都拉第一次将”美术编辑“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从视觉的角度探讨与总结面向市场的新闻出版业的美术编辑实践,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何东君(新华社原副社长)说:“满都拉提出了美术编辑学的概念,将美术编辑工作从实践层面升华到理论研究层面,丰富和发展了新闻学的基础理论。”

  四是出版相关专业图书,发表多篇论文,在高校、传媒等机构开展美术编辑学讲座,对内容价值的二次开发和增值。从2012年开始,陆续出版了《美术编辑工作指南》、《美术编辑创意手册》、《期刊美术编辑指导教程》、《新闻人物素描》、《美术编辑创意课经典案例200》、《用铅笔画世界--新闻人物素描基本工》、《美术编辑学概论》等著作,在学术期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作为从小接受蒙古语教育的我来说,用汉语写作得到业内领导肯定,让我倍受鼓舞。

  《民族画报》:你很年轻,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清晰宽广的道路。未来有何计划?

  满都拉:从2012年开始,我作为首席摄影加入新华社瞭望周刊社,起初负责《环球》杂志的首席摄影兼图片编辑,对各国图片的甄选,丰富了我的摄影视角。后来担任《财经国家周刊》首席摄影并负责重大选题的封面创意设计。作美术总监的同时我拿起相机,从后期编辑制作转向前期的拍摄采集,将对版面、设计的认识带入拍摄,带着版面意识去拍摄,提高新闻摄影的采用率。我一直在进行中文环境下的美术编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未来我打算发挥自己的蒙古语优势,拓展探索蒙古文环境下的美术编辑学研究,也为促进美术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行业职称的标准评定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摘自《民族画报》蒙文版2018年第8期,巴义尔报道)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