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成效初显活力倍增

2018年07月21日 06:5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6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上海成为首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3年来,上海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减少对科研和产业创新不合理干预

  上海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核心任务,在2016年11个专项70项重点工作和2017年26项重点工作中予以重点部署,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和办法,发布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企创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外资研发中心等9个科创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共涉及160多项自主改革,以及70多个相关配套实施办法。

  据上海市发改委介绍,上海在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对属于国家事权的10个方面改革难点,在国务院授权下开展了先行先试。

  目前这10个方面改革难点,已有6个完全落地实施,分别是落实鼓励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改革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市场制度、落实和探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开展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务等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探索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和建立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制度,2个方面正在推进,已形成初步成果,另有1个方面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已在国家批复前开展了自主改革探索,还在努力争取落地的1个方面是简化外商投资管理。

  政府创新管理有了新机制后,对科研和产业创新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进一步减少。例如,为了解决财政科技投入多头管理、重复支持的问题,上海率先建立了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联动管理机制。将市级各类项财政科技专项优化整合为基础前沿类专项、科技创新支撑类专项、技术创新引导类专项、科技人才与环境类专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5类,并建立统一管理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和会商机制,

  上海增强了科研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了基础研究类项目劳务费资助比例。市属高校经常性经费比例提高到70%,科研单位自主探索权限得到加强。

  上海还率先开展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着力破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研发和生产捆绑等瓶颈问题,已有39家申请单位提交了102件试点的注册申请,涉及具体品种59个,其中32个品种是尚未在国内外上市的“全球新”1类新药。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了新保障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使上海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了新保障,各类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上海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明确了成果转化净收入计算方法,引入了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勤勉尽职制度等容错机制,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遇到的各类瓶颈。

  上海加大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下放力度。2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培育100多家专业化、模式多样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案例。复旦大学专利仅抗肿瘤药物IDO抑制剂技术就获6500万美元许可费用。

  上海发展了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培育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望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共性技术开发平台。目前上海正在布局的一批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探索采用“机构式资助”方式和财政经费“退坡”机制等新型财政支持方式。

  据上海市科委介绍,目前,微工院、石墨烯、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脑与类脑芯片等首批“1+5”平台经实际运作,已加快形成了上海创新服务支撑条件和能力,带动了产学研合作和相关企业落地。如微工院建成我国首条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和传感器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已为华为、中芯国际等70多家海内外知名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吸引了15家相关科技企业在微工院周边落地。石墨烯平台吸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19家企业落户宝山。智能制造平台批量上线应用汽车动力总成零件智能制造验证示范线,获得国家04专项支持,已进入系统调试阶段,完成了7个项目储备,将孵化一批智能制造领域企业。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望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共性技术开发平台。

  激发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新制度

  激发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有了新制度后,尊重知识、尊重创新、让创新主体获益的氛围进一步增强。

  上海完善了股权激励机制,修订《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落实股权奖励递延纳税政策,新政实施以来递延税额共计8375.8万元,政策惠及企业37户近2000余人。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科研团队成为国内首批案例之一。

  上海鼓励国有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市管国有企业考核评价机制,允许研发投入等费用视同考核利润。探索促进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完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制度,选择上海化工院等国有研发机构开展试点,试点企业可以自主决定采用公开挂牌或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进行交易,交易对象可面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和技术团队。

  鼓励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有了新办法后,企业主体对创新投入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上海积极探索并向有关部委争取天使投资税制。目前,财政部、税务总局已发文明确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税收试点政策,上海已实现首批案例,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政策,2017年落实上年度加计扣除额同比增长43.04%,受惠企业比上年增长43.96%;2017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47家。

  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后,辖内银行业机构累计为391家科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累计发放贷款达139.22亿元,无不良贷款,取得良好效果。

  上海还成立了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目前挂牌企业达180家,挂牌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238项、软件著作权786项,共实现股权融资17.35亿元、债权融资8.98亿元。

  打通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通道

  上海在创新人才发展政策上率先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培育、引进、使用和评价人才的环境。上海出台海外人才引进、户籍政策优化等30条政策措施。人才引进梯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基本打通。

  上海开展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务试点,试点公安部25项海外人才出入境政策,率先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允许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创新创业,破解海外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的不便利难题。2017年共办理与科创政策相关出入境证件22.2万证次,在沪创业的外国人达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加快国内创新人才引进力度,近两年通过居转户、直接落户等方式新引进国内科创人才近75000人。面向海内外集聚了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人。2017年,上海新增两院院士13人,位居全国第二。

  推动跨境融合的开放合作在上海也开创了新局面,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便捷度进一步提高。上海大力吸引境内外研发机构落户上海,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的16条意见,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全球配置和跨境流动。目前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已达432家,位居全国首位。

  上海推动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全球布局发展,完成一批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境外并购项目,临港集团、张江高新区在海外设立分园。

  上海跨境研发便利化初见成效。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成立,通关时间大大缩短。国际知名孵化器和创投机构集聚效应显现。成立了中以创新中心、中新创新中心,XNode、WeWork、英特尔、微软孵化器、强生、JLABS等一大批国际知名机构落户上海。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给上海带来了新的活力,2017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达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5件,是五年前的2.4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增长5.7%,实现了2012年以来最高增速。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