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百项国家专利为中国北方第一高楼保驾护航

2018年04月26日 14: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6日讯(记者孙昌岳)日前,中建八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部收到了国家专利局发来的授权通知书,他们提出的关于“一种钢管混凝土浇注与外接钢管横梁的链接结构”的专利申请被正式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这是承建这座有中国北方在建第一高楼之称的项目部获准的第97项专利授权,也是他们在第18个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收到的最好礼物。

  据了解,除已获得专利授权的97项外,另有33项专利申请已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受理程序。如能全部如期获得专利授权,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获得的专利授权将达到130项。同时,该项目部还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创造出18项国内乃至世界之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部的BIM开发应用成果,曾在全球含金量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BIM大赛——“全球AU大师汇暨2017年AEC EXCELLENCE AWARDS(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全球卓越奖)评选中摘得施工组桂冠,填补该赛会创办以来中国区参赛作品一等奖的空白。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部成为全国超高层建筑领域创新创造的领跑者。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地上总高度530米,是位列世界第九高度的摩天楼。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涵盖甲级写字楼、豪华公寓、超五星级酒店及精品商业,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00层(不含夹层)、地下4层。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外部呈现出的曼妙流线型双曲面造型,来源于内部结构的千变万化。大厦地方天园,基座是一个近似四方形的造型,平面投影由8段圆弧和8个“V”型口组成,随着塔楼的升高,各层V口、圆弧的位置和长度不断变化,外框柱间经历反复交汇弯扭、分离、圆转方过度,塔楼形体渐细,逐渐实现由方到圆的渐变过渡。这一过程中,不仅外立面在变化,而且内部的核心筒也先后6次缩角、收肢等重大变化。这些都给钢结构、幕墙的深化加工安装及塔吊、施工电梯布置等带来极大挑战。

  中建八局天津公司总工程师、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原副总工程师孙加齐介绍,整个项目用钢量超6万吨,高空组对焊缝约37.6万米相当于42.5个珠穆拉玛峰高度,使用焊丝可绕地球40圈,钢构件数量达42000件,50%以上为非标构件,这包括创世界之最的单层扭曲角度达90度的双管椭圆截面钢管柱,以及国内首创的双圆管柱转不规则方形单管柱钢结构节点和双管空间异型双曲线相切钢结构节点。参与广州东塔、上海中心、深圳平安、北京中国尊等多幢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加工的某专业公司的支柱负责人认为,“530米的天津周大福在国内不算最高,但它的结构却是最为复杂的”。

  如何高质量地建好这一国内同类建筑中结构最为复杂的工程?中建八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部将攻坚克难的突破点锁定在技术创新上。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现任副总工程师裴鸿斌告诉记者,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的基坑最大深度达-32.3米,是目前天津房建领域开挖最深的基坑。其底板面积5561平方米,一次性浇筑C50混凝土量巨大。由于项目特殊条件限制,传统的浇筑都无法满足具体要求。为此,项目部首创溜管法浇筑技术,创造了38小时完成3.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的新纪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形成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技术创新结合管理创新,不仅推动了施工难题的解决,还大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创造了良好的效益。通过采用了物流通道塔+悬挑电梯施工技术减少施工费用投入350万元;通过开发布料机+串筒方式下料、串筒下端设置软管、扩大浇筑范围的浇筑技术节省费用约240.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在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上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累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到9500万元。

  据悉,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部设有“超高层技术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工作室先后参加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课题“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等多项国家课题。由该项目自主创新研发的以BIM为核心的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成为国内全面推行智能建造最新成果。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