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深: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动力足

2017年12月03日 06:2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传统产业是我国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主体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加快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传统产业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精准、有序有效去产能

  “煤炭价格不如土豆价”“坑口吨煤价格不如一立方沙子”……这一度是煤炭产业真实的写照。

  受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自2012年起,曾经富得流油的煤炭企业陷入苦熬度日的境地,缓发、减发、欠发矿工工资现象大量增加。

  不过,在最近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煤炭企业打了个“翻身仗”:今年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4万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利润2001亿元,去年同期利润为189.6亿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直报的90家大型企业实现利润886.36亿元,去年同期利润为88.79亿元。

  这一反差的背后,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功不可没。自去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煤炭产业退出落后产能累计超过4亿吨,为帮助煤炭产业恢复到相对健康、稳定的运行态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样深陷产能过剩困境之中的钢铁产业,同样通过去产能扭转了局面。最近两年来,不断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钢铁行业合规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了比较合理的区间,行业整体效益得以持续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6万亿元,同比增长35.92%;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704.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61.69亿元;销售利润率为3.42%,达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盈利,提振了行业、企业的士气和信心。

  煤炭和钢铁产业的去产能实践生动地表明,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去产能的相关工作,科学精准去产能、有序有效去产能,优化供给结构和质量,保障供需总体平衡的持续性。

  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是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面临的困扰。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背后虽然有周期性等因素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体制性的产能过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表示,在去产能过程中,必须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弱化行政命令的手段。从目前看,需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体制性问题,一是对地方政府GDP考核机制的问题,二是财政体制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地方政府背负着沉重的GDP考核压力和财政压力,就很难真正具备去产能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加快推动政府自身在这两个机制方面的改革,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不久前,兖矿集团在山东省邹城市举办了一个洁净煤与配套环保炉具的展览。这个规模并不大、规格也不高的展览,却吸引了许多人参观。

  “早就听说这个冬天就能用上兖矿集团研发的洁净煤和炉子,屋里暖和还不呛鼻,俺得亲眼看看。”邹城市郭里镇东郭庄村村民郭兵说,今年冬天,家里准备装上这款新炉具,烧上洁净煤。

  兖矿集团展出的洁净煤和炉子,是其旗下兖矿蓝天清洁能源公司针对散煤洁净燃烧和工业锅炉超低排放问题研发出的新产品。目前,兖矿在煤炭前端洁净加工和提质改性、中端燃烧过程控制和配套炉具研发、后端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三项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兖矿集团总经理李伟表示,预计到“十三五”末,兖矿将推动清洁煤炭产品年经销量到1.5亿吨,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产量1500万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率超过50%,形成煤炭深加工、低排放、高附加值、清洁转化的绿色经济产业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多重制约。随着煤炭产业发展进入深度调整阶段,煤炭企业纷纷加大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推动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今年5月25日,河钢集团受邀参加了“华龙一号”核电站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的核岛穹顶吊装仪式。其研发的超宽高延伸率核电用钢,被用于打造“华龙一号”核安全闸门的防护门,可以抗击商用大飞机撞击,为全球首次应用。

  河钢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依靠高端产品打市场,河钢产品成为我国核电用钢、海洋工程用钢、高强建筑结构用钢、锅炉及压力容器用钢、高强含钒抗震螺纹钢筋、高强耐候铁塔用钢的第一品牌;以中国名牌“舞钢牌”为代表的宽厚板产品处于行业引领地位。

  此外,在消费品领域,我国的纺织服装、白色家电、机械电子等行业出口竞争力较强,生产设备处于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海尔、格力等部分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已经崛起。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许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打造品牌,一批优势的企业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整个产业也就从中低端向中高端逐渐地迈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专家建议,用创新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使传统产业提质降耗升级,提高竞争力,这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运用新业态、新模式,向转型升级要质效,向提升生产效率要质效,向研发设计转化要质效,向提高产品附加值要质效,推动传统动能增添新活力。

  以技术改造加速转型步伐

  “我们公司的技术改造的投入资金超过千万元,但从成效看,这些投入是值得的。”石狮市新华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芳感慨地说。

  新华宝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各类纯棉、纯棉拉架、呢绒等高档针织面料的染色及后整理加工型企业。刘德芳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加速企业的转型发展步伐,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来的高耗能设备和粗放生产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公司的定型生产效率提高了18%以上,年节约锅炉用煤、用电、人工费用等1000多万元,大幅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公司既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也实现了从工业制造向‘智造’转型,为企业发展赢得了‘加速度’。”刘德芳说。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投资稳步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迈进,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坚实支撑。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我国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3万亿元,年均增长12.4%。其中,技改投资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2013年至2016年,我国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8.2%,增速比工业投资高5.8个百分点,2016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0.6%,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

  随着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传统企业的发展活力更足了。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矿山、水电、化工于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大和世界知名的精细磷化工企业。

  这家重化工企业曾经因为资源消耗大、产品竞争力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兴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璋说,近年来,兴发集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产业由单一的磷化工向硅化工延伸,产品由工业级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跨越,由精细化工向新材料转型。

  当前,我国仍有不少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新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专家指出,加快用创新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升级发展动能,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