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开放讨论十九大报告:新时代,国企要有新作为

2017年10月19日 07: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佘惠敏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部分代表团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这是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在讨论。 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录摄

  18日下午,党的十九大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开放讨论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代表们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纷纷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国资企业也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新作为、新突破。

  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在发言中表示,报告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成果,“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我们既感到振奋,也感到责任重大”。

  在会后的答记者问环节中,郝鹏代表还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取得的成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央企业过去5年取得了骄人成绩。从资产规模来看,目前央企资产总额已超过53万亿元,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55万亿元,5年将近翻了一番。从企业效益来看,5年来央企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4万亿元,比上一个5年增长了30.6%。从核心竞争力来看,央企在许多重点领域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这6项重大科技成果,央企都在其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有的更是央企直接承担研发和建设的。

  “报告内涵深刻,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报告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制定新举措、续写新篇章的一篇政治宣言。”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说,报告对国企国资改革发展作出了新部署,下一步还要继续学习、认真体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要形成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逐步占据指导地位的企业。

  在会后答记者问环节中,肖亚庆代表说,过去5年是国有企业战略调整力度最大的5年,国企战略布局调整效果较好。国企也在不断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计划今年年底推动央企集团层面的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肖亚庆代表还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不是唯一方式,希望通过混改使国企的资产优势、效率优势与民企优势形成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发展。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新成果,综合国力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全面提升,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党的十九大代表、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作为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企业,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战略需求,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转型升级,在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了很大成绩。

  面向未来,高红卫代表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肩负着何种历史使命,要实现怎样的奋斗目标。航天科工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的嘱托,贯彻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新一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探索,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电网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在发言中表示,总书记对能源问题十分关心,报告对能源、工业、国资国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电网将发挥央企脊梁作用,打造社会主义新国企,推动电力市场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国际标准、技术标准全产业链,扩大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基层代表也对国企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报告中充满了对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更有信心和期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中铁一局五公司高级测量师白芝勇介绍,他所在的中国中铁公司2016年新签合同金额历史性地突破了12350亿元,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从2012年的112位跃升到2017年的55位。“作为一线工人,我亲眼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成为‘中国名片’的历史跨越,我有幸生活在这个大变革、大跨越时代,有幸从事了我所热爱的建筑行业,我相信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相关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时代    2016年10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