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领军者】杨国强: 地产“工匠”贴地而行

2017年02月08日 07:1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人物小传:

  杨国强,1955年出生,祖籍广东顺德,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1992年杨国强首次开发顺德碧桂园楼盘,2003年他开发的“凤凰苑半山别墅”在广州热卖,2007年4月份他将创建的碧桂园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08年他以125亿港元现金收购邵氏兄弟TVB的75%股权。2015年10月12日,杨国强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记者听北大周其仁教授讲过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战争年代,一位小战士在战场上不小心跌倒,发现子弹在头上嗖嗖地飞,他贴地而行毫发未伤。“贴地而行”成为这位战士的处世哲学,后来历经残酷的政治斗争他也毫发未伤,最终成为国家高级干部。

  杨国强就是这样一个“贴地而行”的人,谦卑踏实。他的姿态足够低,甚至低到容易让人忽视。

  一

  1997年。

  香港“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火遍全国时,宏大的城市化进程即将揭幕,房地产的春天不远了。

  那时,王石还没有闲心登山,王健林还没有让万达转型商业地产,宋卫平的绿城在杭州刚刚做出口碑,碧桂园在广东站稳脚跟,杨国强做了人生的第一笔捐助,人民币100万元。

  日后成为地产行业“天王”级的这4个人,当时只有王石和王健林有些名气。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王石是传统的反叛者,他独特的光芒无法被遮盖;万达在地产上还没有建树,但创下55场不败神话的万达足球,让人们记住了王健林。

  二

  2007年。

  万科成为住宅地产行业龙头,王石的声望处于顶点。

  王健林正在走向通往商业地产之王的路上。万达广场大获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商业地产模式,但商业地产的价值还要几年才被充分认识。

  宋卫平士大夫式的审美,以及他对品质的苛求,让绿城成为地产行业的苹果。

  但2007年的新闻头条属于杨国强——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杨国强家族登顶首富,成为2007年度财经事件。这也是地产行业的标志性事件:房地产行业上半场,抵达烈火烹油高潮的顶点。凭借5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称霸行业,杨国强曾荣获“中国最大地主”称号,淘金者们也因此深刻认识到土地的财富效应。

  当时不少人认为杨国强不过是运气好,赶上地产的火爆时代——就像后来某位互联网企业家说的,“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但令人意外的是,2008年万科曾对碧桂园作过一个详尽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碧桂园是值得尊敬的同行,在成本控制、管理效率等方面值得学习”。

  想更多地了解杨国强,在万能的互联网上竟然搜不到他个人的东西,他似乎有遁形之术,碧桂园上市之后,他竟然像从前一样彻底从新闻里消失了。他到底是故作神秘,还是有难言之隐,抑或真的不爱虚名?

  2009年记者到广东顺德出差,带着好奇,顺便去探访了碧桂园。出租车司机指着远处的一栋别墅,说那就是“Boss杨”的家,聊天说到他在超市经常碰到杨的夫人和女儿,都很低调谦和,和普通人没两样。在发家的顺德北滘镇,乡亲眼中的杨国强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同辈呼其为“强哥”,晚辈称其为“六叔”。

  这次探访记者还看到了国华纪念学校。学校门口写着创办者的一段话:“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创办者就是杨国强。这是一所慈善学校,就读的学生来自全国,都是家境贫寒但成绩好的学生。杨国强免费为这些学生提供从中学开始所有的求学费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国强办学校用的是自己的钱而不是碧桂园公司的钱。

  杨国强出身贫寒,18岁之前没有穿过鞋,高中因获得了政府几块钱的助学金才免于失学。据说他因此感念,对教育情有独钟。1997年他的第一笔捐助100万元,就是资助贫困学生。2004年,他拿出2亿多元与《羊城晚报》合作,资助更多的学生。因为数额巨大,报社建议他办学,于是就有了国华纪念中学。杨国强人生的引路人是大哥杨国华,杨国强进入建筑行业以及早期的发展,都有大哥的提携,但杨国华早逝。这所慈善学校也是为了纪念大哥。和很多人锣鼓喧天地宣传慈善事迹不同,杨国强一开始都是匿名捐助,受捐助者并不知道他是谁,他对受捐者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受捐者以后也要尽力回馈社会。他的善举最终为人所知,是听了一位朋友的劝说:只有让更多人知道才能发挥更大的慈善力量。他听进去了。后来他更深入地参与到教育慈善事业中,他创办的国良职业技术学院免费为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提供职业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立身之本。同时,杨国强也积极地参与到精准扶贫事业中。这些年,他在慈善事业上一共投入了26亿元。

  杨国强几乎没有社会职务,但是他获得过8次“中华慈善奖”。在顺德,他的事迹广为人知,他的厚道有口皆碑。但是,离开顺德,至今很多人都不知道杨国强是谁。杨国强很像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乡贤,热衷办学,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其朴素的道德观和责任感,成为乡土精神动力的来源。

  三

  2017年。

  人们终于明白,杨国强家族2007年登顶中国首富不是偶然,我们一直都低估了那个远离聚光灯的杨国强。

  2016年,地产行业出现了3家规模过3000亿的公司:万科、恒大、碧桂园。规模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规模又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碧桂园上市之后,地产行业曾涌现了很多高增长的明星公司。但9年长跑,很多明星公司日渐黯淡,碧桂园却在规模上逐渐追上了龙头万科。

  也许和2007年一样,2017年房地产行业的头条属于杨国强。2017年万科股权大战还会分散万科和恒大的精力,这对碧桂园来说也许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杨国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如何驾驭精英团队,如何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外人看来是个谜。从有限的公开信息来看,杨国强相当勤奋且善于学习,据说他每天的阅读量至少10万字,这相当于每天读一本书。他从阅读和学习中汲取力量,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是美国的开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富兰克林对有始有终的承诺:“我懂得了,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想清楚,但是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杨国强从工地的建筑工人做起,精通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在碧桂园的一个酒店,他发现大堂噪音很大,很快指出来是通风口过小导致的问题,按照他的意见整改很快噪音就消失了。他还亲自设计地漏,不仅帮助碧桂园省去了60%的成本,还解决了卫生间异味的问题。

  2016年他写了一篇工匠精神的文章。他心中的工匠精神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很好推敲。脚踏实地奋斗,伟大在于细节。大到政治经济,小到一盒纸巾,一个水龙头,都应该很好地推敲”。他的主张和宋卫平如出一辙,虽然他从来没有被贴上“理想主义”的标签。

  碧桂园的总部大楼是一个长满茂盛植物的奇特建筑物,这是杨国强探索未来建筑的一个尝试。生态、环保、绿色,也充满奇思妙想。如果以貌取人,这样有未来感的建筑物绝不可能是农民大叔杨国强的作品。

  多年来貌似足不出顺德的杨国强,始终对前沿和时代保持着高度敏感,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超过年轻人。这正是碧桂园成功的原因。(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 黄秋丽)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