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汪涛:2017年央行加息概率小 市场利率或在高位

2017年02月08日 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马常艳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8日讯(记者 马常艳)近期,央行上调了逆回购和SLF利率,一时间关于“加息”的议论不断。2017年利率走势何去何从?瑞银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未来一年央行不会调整基准利率,但市场利率可能维持高位。

  2月3日,由央行招标、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参与投标的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上行10个基点至2.35%、2.50%和2.65%。汪涛认为,近期利率上行对经济的影响应该有限。首先,存量信贷中超过一半都以基准贷款利率定价,基准贷款利率目前尚未调整、且预计今年也不会上调。其次,随着过去两年的降息和去年以来的PPI反弹,实际利率水平已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债券收益率上行的影响。得益于此,企业偿债能力明显改善,特别是深陷债务困境的重工业行业。第三,虽然较高的利率和较紧的流动性可能会影响企业债券融资,但银行有能力和意愿增加贷款规模,抵消影子信贷收缩的影响。

  汪涛认为,原材料价格涨幅难以持续、并且PPI至CPI的传导也非常有限,因此2017年平均CPI应可以保持2.3%的温和水平。考虑到温和的CPI再加上偿债负担依然沉重,认为央行加息的概率较小。不过,考虑到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的政策意图、资本外流压力加剧、通胀预期升温,预计2017年市场化的利率可能仍将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如果国内供给端对价格上涨的反应滞后、油价涨幅远超预期或人民币贬值幅度远超预期,导致通胀高于预期,央行也有可能加息。”汪涛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可能的情景包括,在1月之后CPI上升并仍持续维持在3%以上(3%很可能是2017年的政策目标上限),结合政府对金融杠杆和资产泡沫的担心、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加剧,则在此情况下基准利率也有可能上调。

  基准存贷款利率曾是中国最重要的利率。过去央行大多采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利率仅起到补充作用。在这个框架下,央行控制商业银行的基准存贷款利率。1998年以来,央行逐步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首先从银行间利率开始,并最终在2015年10月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但在实践中,央行仍发布基准存贷款利率,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指导着商业银行的定价。

  “名义利率变化有限,实际利率波动更为明显。”汪涛表示,鉴于央行并不依赖利率型工具来管理流动性和信贷,因此经济周期中名义利率通常变化不大。但受通胀周期影响,实际利率往往起伏较大。2011到2012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PPI跌幅扩大、金融自由化推高市场利率,实际贷款利率大幅上升。这明显加重了企业的偿债负担,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明显恶化。2016年年中,随着过剩产能行业限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PPI同比增速大幅上升并最终转正,实际利率水平终于开始明显下降。

  汪涛指出,金融自由化后,利率可能不会很快达到其“均衡”水平。根据利率“黄金法则”,原则上一个国家的名义利率应接近或高于其名义GDP增速。确实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银行被迫加大对存款和理财资金的争夺,利率水平随之升高。但是利率的“黄金法则”并不适用于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储蓄率较高、且存在金融抑制的国家。此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层面仍缺乏市场出清机制,进一步扭曲了信贷供需。同时,经济周期也对利率水平有重要影响——过去几年不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产出缺口也有所扩大。最后,债务水平高企也限制了决策层和市场对利率上行的容忍度。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