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坚守共产党员的本分

2016年12月02日 09: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韩秉志

  2015年2月24日,沈因洛向省委就“三农”问题建言献策。(家人提供)

  沈因洛在武钢时期为职工修建的站台遗址。本报记者 韩秉志摄

  2012年12月7日,沈因洛(中)参观考察武汉首条地铁。宋建春摄

  沈因洛兑现了33年前捐赠遗体的承诺。去世后,他的名字被刻在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摄

  人物小传

  沈因洛,1920年12月出生,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汉钢铁公司副经理、经理、党委第一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省顾委副主任,省政协主席;1995年8月离休,2016年2月20日因病逝世。

  没有墓碑,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开追悼会。2016年2月20日,去世3小时后,他的遗体被移交红十字会。几天后,位于武汉市石门峰的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刻上了第1304个名字:沈因洛。

  2016年2月20日中午,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同志与世长辞。家属按照沈老生前遗愿,将其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

  严把廉洁关

  “约法三章”讲党性

  站在刻有沈因洛名字的纪念碑前,陈明驻足良久。作为沈因洛生前的最后一任秘书,沈因洛于他,既是领导、长辈,也是良师益友。这位如父亲般的慈祥老人体现出来的党性之魂,成为他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严”字当头,这是沈因洛给陈明留下的第一印象。陈明还记得,2011年3月,组织安排他担任沈因洛的秘书。报到第一天,沈因洛对他约法三章:善于学习、严格守时、严格自律。最重要的是,绝不能搞邪门歪道,绝不能替他人说情,绝不能收受红包和特产。

  这样的“约法三章”,是沈因洛每任秘书都要经历的必修课,沈因洛自己坚守了一辈子:出访归来,外方赠送的电子计算器、照相机、手表,他一一上交;接待战友吃饭,他如数自费;外出调研,坚持空车去空车回。从一瓶咸菜、一双拖鞋,到或多或少的慰问金、感谢费,他不仅坚决不拿,还严肃批评送礼者。

  “来做客,沈老欢迎;带礼品,门都不让进。”陈明回忆,年终,常有单位领导请吃年饭,沈因洛总是委婉拒绝:“实在要请我吃也可以,我自己付钱,司机、秘书加上我一共要交多少?”

  给沈因洛开车15载的吉胜说起亲历的一件事。几年前,一家民企邀请沈因洛调研指导工作,老人很高兴地去了。事后,对方一直想找个机会表示感谢,无意间听到吉胜说,“沈老家的电视坏了,正准备买一台……”

  很快,一台价值4000多元的电视机送到了沈家。得知事情原委后,沈因洛大发脾气:“这是搞商业贿赂,赶紧退回去!”吉胜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沈老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对方只得照办”。

  在法纪红线面前,沈因洛原则性极强,他的字典里没有“通融”二字。1982年,沈因洛的老伴曹俊敏从武钢教育处离休。按照政策规定,曹俊敏将人事关系调到省里,将医疗关系转到省直,合情合理合规,但沈因洛坚持认为:领导干部家属不需要享受这种待遇。此后30多年,曹俊敏看病、报销都要从武昌区水果湖赶到15公里以外的青山区。

  1995年,沈因洛从湖北省政协主席位置上离休。第一时间,他把私人物品全部搬出,将办公室上交。有人劝他留一间办公室,以后办事方便,他当即拒绝,“既然离休,在单位就没有我的工作舞台了”。

  离休20多年,他始终心怀信仰,对党赤子般忠诚,退岗不褪色、离休不离党,每月的党费都按时交、多交。

  不帮秘书谋位子,不给司机留面子,不为家人开口子,这就是沈因洛为官的“三子观”。在湖北省政协离退休干部处书画室,至今还悬挂着沈因洛在2013年底书写的一卷条幅——“心底无私天地宽”。这7个笔迹略显颤抖的大字,既表达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崇敬之情,也是他96个春秋的人生写照。

  作风如秤砣

  实干精神最隽永

  “9月5日,早上6时40分,到蔬菜批发、零售市场参观,发现批零差价在50%到100%。白菜批发0.20元/斤,零售为0.40元/斤;辣子批发0.80元/斤,零售经分类后1.6元/斤;茄子零售价1.50元/斤。外来蔬菜从河南来……”

  这是离休后的沈因洛1996年工作笔记的一段。像这样的笔记,他记了22大本。求真、务实、不来虚的、不搞花架子,这是沈因洛一以贯之的作风。

  在武钢创业21载,沈因洛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十里钢城。1961年初,时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沈因洛,接到中央调他赴武钢工作的命令。那时的武钢,发展异常艰难,可他一接到通知,卷上行李说走就走。

  身着布衣、肩挎黄布军用包、骑着自行车……这是沈因洛给武钢职工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为尽快摸熟业务、吃透厂情,白天,他和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他主动拜师学业务,从最基本的生产工艺流程到企业管理知识,许多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技术骨干都成了他的“座上宾”。

  时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王国连形容沈因洛作风“像秤砣一样扎实”,“他天不亮就到办公室处理公务,事情一忙完,就骑着自行车,一个本子一支笔,一个一个车间地跑”。

  不到半年时间,军人出身的沈因洛,就成为了精通钢铁业务的企业领导。上世纪70年代,沈因洛带领武钢人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炉子不熄火,轧钢不停机,引领了武钢历史上的“两次创业”。武钢由此跨入人们引以为豪的黄金时代。

  调到省委工作以后,沈因洛“落小抓实”的作风一以贯之。1982年底,他调至省委组织部工作。走马上任后,他一一走访了所有处长的家。泛黄的日记本上,一个个蓝墨水书写的楷体小字十分工整,详细记载了许多处长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长处短处等等。

  在任时,他通过学习提高能力素质;离休后,他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和湖北的发展。

  “沈老学习中央大政方针绝不过夜。一听到有文件单行本出版,他总是催着我去买。”陈明回忆说,“大家很难相信,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还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党章,大段大段地复述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章节”。

  在沈因洛的书房,有一些特别的遗物,这是他在不同时期寄送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领导的有关国计民生建议与意见的复印件。其中许多调研题目的灵感,就是他平时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豆腐块”。

  “沈老看报特别仔细。但凡报纸上密集报道的地区,他总要想办法亲眼看看。武汉汉口北、市民之家、首义广场、武汉国博、省图新馆、地铁二号线……发现跟报道不符的地方,也总要追问原因。”陈明说。

  2013年春,93岁高龄的沈因洛坐着轮椅,从一楼到八楼,考察了运营不久的湖北省新图书馆,叮嘱大楼“当家人”把图书馆办成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还是那年,沈因洛最后一次到令其牵挂大半辈子的武钢考察,亲自走进冶炼指挥台、监控室,还有那钢花飞溅的熔炉旁。

  心中有群众

  最是动人公仆情

  回望沈因洛96岁的人生轨迹,不乏波澜壮阔的“大事”。抗日战争中,他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他随部队参加中原突围等重要战役;建设时期,他带领武钢兴建“一米七工程”,奠定武钢腾飞之基。然而,时光流逝几十年,武钢的老职工、老伙计们追忆“沈经理”,说得最多的,还是他为群众办的那些小事、实事。

  沈因洛初到武钢时,职工上下班全靠挤一列闷罐列车。当时没有站台,车一到站,几千人上扒下跳,经常出事故。

  “工人这样受罪,我心里难过!”一连五六天,沈因洛也“上扒下跳”,在闷罐车上和职工商量解决方案。半个月后,简易站台建成了,还配上了雨篷和电灯。在职工们欢欣鼓舞之际,沈因洛却悄悄进京,多方请示联系,将闷罐车改成了绿皮车。

  在武钢担任公司副经理期间,沈因洛收到一封幼儿园老师的来信。信中诉说,幼儿园有两个孤儿,父母都是武钢工人,不幸早逝,园方对此束手无策,贸然写信求助。

  收到信后,沈因洛立即去了幼儿园,抱起两个孤儿动情地说:“他们的父母为建设武钢作出了贡献,他们也是武钢的儿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两个小孩抚养成人,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他当即决定,两个孩子成年前的一切费用由武钢负担。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不久,武钢职代会也在春节前举行。“同志们,春天来了,大家要好好干!快过年了,恭喜发财!”在大会发言的最后,时任武钢经理的沈因洛向大家拱手拜年。

  一声颇为大胆的“恭喜发财”,在当时,如同一声惊雷,让现场职工既震惊又暖心。在武钢,沈因洛最早提出给有贡献的职工发奖金,将贡献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此后,武钢发展蒸蒸日上,职工的钱袋子也渐渐鼓起来了。

  离休后,沈因洛仍然十分关心武钢的发展,每年要去调研两次。“每次去武钢,老职工都是小跑着赶过来,和沈老握手聊天,那种亲热劲儿,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朋友。”吉胜回忆。

  沈因洛粗茶淡饭,一生节俭,但扶贫帮困毫不吝啬。每年,他至少要拿出一个月的离休费捐赠给湖北省慈善总会、省残联、老促会、希望工程等慈善机构和公益事业。近20年来,仅他留下收据的各类捐款,金额就达14余万元。2015年9月,沈因洛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5000元慰问金,当场将慰问金捐给湖北红安革命老区困难群众。每次捐赠,他都保持低调。许多困难群众接到捐助款时,还不知道沈因洛是谁。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沈因洛用一生践行了这句名言。在武钢官方微信“幸福武钢”上,几百条留言追思沈因洛。在这些追思、悼念的群众中,许多人和沈因洛只有一面之缘,甚至素昧平生。

  涵养好家风

  一世磊落得传承

  2007年4月28日9时许,在湖北省红十字会,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按照要求领取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一笔一画地填写所有内容,并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仔细核对,整个过程用了一个多小时。

  当时,除了陪同的秘书,无人知道沈因洛的身份。

  这是沈因洛兑现承诺的第一步。早在198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沈因洛就是倡议人之一。

  按照程序,捐献遗体既需本人自愿,也要亲属签名同意。他将登记表复印后,开始一个一个动员亲属。恩爱一生的老两口为此起了争执;孝顺父亲的女儿无法接受……

  但是,任何劝阻,也动摇不了沈因洛的决心。他对亲属拿出那张已经发黄的报纸,指着自己的名字说:“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遗体捐献,是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让更多的生者找到希望,让更多的医学难题得到破解,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最终,沈老兑现了自己33年前的诺言。

  “你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要指望在我这里沾任何光。”对家人,沈因洛坚持这一条铁律。他的言传身教,也如同涓涓流水般潜移默化地流入家人的心田。

  沈因洛家的装修格外简单。空荡荡的客厅里,最值钱的是一台旧款电视机;卧室里,老旧木柜木箱、床上花布铺盖,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物什,朴素而整洁。已经89岁高龄的曹俊敏和沈因洛的大女儿沈百舸热情地招呼记者,没有一点高干家庭的距离感。

  “公是公,私是私,沈老一家都分得很清楚。”吉胜说,沈家人从未因为私事坐过他开的车,即便是沈老在同济医院住院,女儿女婿到汉口陪护送饭,也是换乘两趟公交车、耗时1个多小时赶去。

  在常人眼里,沈因洛对家人苛刻得有些不近人情。其实,沈因洛和家里人的感情非常深,家庭非常和睦。他和老伴相濡以沫,彼此一会儿没看到,都要打听对方到哪儿去了。记者问沈老的女儿怎么看待爸爸?女儿说:“我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党员就应该像我爸爸这样子!”

  沈因洛去世后,湖北省领导询问曹俊敏有什么困难,老人诚恳地说:“没有,老沈一辈子没有向组织提要求,我们也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没有。”这位老人还找到老干部局,上交沈因洛的公车,“车是给老沈工作用的。老沈走了,请把车收回吧”。

  在家人看来,沈因洛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恪守奉公、高风亮节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坚守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分。这笔无形的家风财富,也将融化到沈家人的血液中,成为后代立世做人的风范。(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