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七宗"最" > 正文
 
"最担忧的流失":长三角台资北移恶梦渐成真?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1月06日 10:40
谢静


    焦佑钧是台湾华邦电董事长,同时也是电电公会驻祖国大陆经贸委员会主任委员。针对目前出现的部分台资企业北移至山东和环渤海经济圈,焦佑钧认为,山东的面积、人口是台湾的4倍,市场值得开发,站在华邦立场,会考虑到青岛成立办事处;也会建议华新丽华到潍坊设立据点。

    焦佑钧日前以电电公会副理事长、驻祖国大陆经贸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率团赴山东经贸考察。焦佑钧表示,台湾科技业各家厂商有不同的投资策略,不过,科技业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到祖国大陆投资也应多元化思考,尤其2005年祖国大陆将依照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台商应可思考前往祖国大陆北方成立据点,开发市场。

    焦佑钧指出,以山东的地理位置优势,市场确实很大,站在开发华北市场、服务客户的立场,华邦电会在青岛成立据点;华新丽华则比较适合到潍坊。他说,山东省近2年的招商活动非常积极,一方面是台商集中华南投资,未来空间有限;一方面是华北没有缺电、缺水问题。

    山东的人口、面积是台湾的4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不单可从投资角度看山东,庞大的华北市场更值得注意,无怪乎日本、韩国厂商早已到山东卡位。

    接受记者采访时,部分台商表示,华东地区土地逐渐饱和,缺水现象日趋严重,不少人亟思寻求新据点,由南方与华东北移的台商数目确实增加不少,包括昆山、深圳、上海一带都有不少台商北上山东、东北等地了解投资环境,新一波台商迁徙正在形成。

    青岛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台资企业英派斯集团董事长朱瑜明证实,近年来,由南方北移山东的台商数目确实增加不少,包括昆山、深圳、上海一带都有不少台商北上了解山东的投资环境。主要是因为南方土地取得日渐不易,人工成本日渐攀升,治安也日益恶化,台商亟欲寻找合适的投资区块。

    朱瑜明表示,欲进驻山东的台商多半是打算进军祖国大陆内销市场,看中山东良好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以青岛来说,飞北京跟上海都只要一个小时,等于形成一个正三角形发展,对于企业调度极为方便。每天飞往日本、韩国的飞机也多达3班,相当便利。

    不过,朱瑜明也强调,山东省因为自然景观极佳,因此希望能在不破坏环境下又可发展经济,但在优惠、土地提供上也相对保守,轻工业接受度较高,并不欢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苏州“十五条”力挽台商

    未来各地都将推出新措施,进一步让台商投资更加"国民待遇化",减少台商投资障碍,保障台商投资权益

    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最集中的江苏苏州,日前提出十五条《支持与促进台资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确定今后将进一步放宽台资企业投资领域,允许台商进入垄断行业,并鼓励台资投入现代服务业与社会事业。政策规定台商投资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科研、医疗与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可优先享受工商部门相关政策。

    熟悉苏州台资企业的一位专业人士分析,以医疗服务业来说,苏州及昆山两地,能为台商服务的台资医院目前仅有兴建中的明碁医院及六和宗仁卿医院两所,秀传医院在上海及昆山也在建医疗机构。祖国大陆医疗改革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外商切入这块大饼的利益很大,利润甚至比电子产业高。而参与投资的方式也以投资旧医院及与当地医院合作建医院两者居多。在台湾人众多的苏州,试行更宽松的医疗投资服务,不仅有利营造台湾人居住空间,对台商更是有利可图。过去,王永庆的长庚集团主要因坚持独资,在祖国大陆错失不少机会。苏州开放医疗院所投资,是否能吸引王永庆,目前尚不得而知。

    教育业也是如此。目前,在江苏投资的台资教育机构不少,包括涟水的炎黄大学、盐城的明达技术学院、常州建东大学等,这些台商投资的大专院校也已开始招生。同时,祖国大陆第二所台商子弟学校——昆山华东台商子弟学校也开办多年,对于将子女接到祖国大陆生活的台商来说,方便不少。为让台商无后顾之忧,目前,苏州、昆山政府也都规定,投资当地的大型开发商必须在区内设置国际学校及幼儿园,方便台胞子弟就读。

1,2,3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