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职场动态 > 正文
 
大学生签约率仅33.7%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07日 10:36
  

    心理问题源于就业压力

    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有10%左右的被访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过大”。

    调查还发现,北京人倾向于认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专家分析说,这种情况和北京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偏高,生存环境的竞争性较为激烈,且北京地区高校云集,因而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较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京人极反感大学生乱扔垃圾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只有11.2%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谈恋爱是出于真诚相爱,而更多的人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原因在于“生理、心理需要”、“排遣孤独”、“大家谈,随大流”等。

    另一方面,在各种有悖公共道德或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中,公共场合大学生“情侣之间动作过于亲密”最为人们所反感。此外,北京人对于大学生“随手乱扔垃圾”也极为反感,其反感程度不亚于“情侣之间动作过于亲密”。

    (注:调查均在北京进行,北京人指北京籍被访者,外地人指外地籍被访者)

    教育满意度

    背景: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搜狐网站,于2005年11月10日至12月8日在搜狐网的教育频道上进行了一次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006份。

    八成以上公众对高校收费不满

    蓝皮书对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77.8%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总体满意度分值仅为35.28分(60分为合格),仅4.1%的公众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

    其中,作为直接受教育者的学生,对于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最低。

    报告同时指出,公众普遍对高校收费过高不满,82.3%的公众认为很不合理、不太合理,表明高校高收费不为公众所认可。

    高教突出问题质量滑坡居首

    “高等教育里最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3.3%的人认为是“大学教育质量滑坡”。

    研究者分析认为,这反映公众对近年来高等教育扩张、培养质量滑坡等问题的关注和不满,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此外,“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收费”分列“高等教育里最突出的问题”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达23.6%、1 9.5%。

    调查同时显示,68.9%的公众表示对当前大学的教育质量“很不满意”、“不太满意”。

    大学生自杀

    背景:以近五年来在媒体上披露的281名大学生自杀案例为基础,对2005年及近年来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梳理。

    2005年媒体报道116起大学生自杀

    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明确校名的高校有50所),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其中,男生比女生多12人。大学生自杀死亡率为71.6%,男生和女生的自杀死亡率几乎相同,分别为71.9%和71.2%。

    对2001年至2005年大学生自杀情况的分析表明,北京、安徽、广东三省市是见诸报道的自杀大学生最多的省份。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杀多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

    研究者分析认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的趋势,死亡人数也随之增长。其中,女生自杀的比例高于男生,理科生自杀人数多于文科生,文科生自杀的比例高于理科生。

    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杀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五年间共有15名学生自杀。排在第二位的专业是法学、医学和中文,均有5人自杀。

    男生多因学业女生多因恋爱

    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业困难和恋爱问题。因为恋爱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21.7%;因为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18.9%,分别居第一、第二位。

    男女生自杀原因有明显区别。男生自杀多因学业,占自杀男生的27.4%,高于女生近11个百分点;恋爱因素排在其次。而女生自杀多因恋爱问题,占34.6%,高于男生16个百分点;学业因素排在其次。

    学期初和学期末是自杀高峰时间

    研究者指出,学期初的9月和学期末的6月是大学生自杀的高峰时间,这期间大学生正面临开学和结业,是学生们一年当中变化最大的两个时期,也是压力比较集中的两个时期。

    2001年至2005年男女生自杀原因比较(前五位)

    自杀原因男生女生

    恋爱 18.5% 34.6%

    学业 27.4% 16.8%

    心理疾病 7.3% 11.2%

    就业 7.3% 4.7%

    人际冲突 4.8% 5.6%

1,2
 
来源: 新华网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