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十四五”以来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20%

2025-10-17 11:27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工商银行“十四五”以来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20%

2025年10月17日 11:27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记者10月17日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十四五”以来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20%,余额突破6万亿元;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余额达980亿元,境外累计发行金额合计等值234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该行绿色贷款支持项目折合减排量2.2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十四五’以来,工商银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对接绿色产业资金需求,持续加大融资投放力度,在产品创新、智能风险防控、绿色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该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郑冲说。

聚焦产品与服务,郑冲介绍,“十四五”以来,工商银行总行、分行以及各分支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已取得多个“首发”“首批”创新成果。

“首批开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业务,试点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郑冲说,工商银行还发行了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推出了市场首只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主题ETF基金,并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及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

创新产品与服务的同时,还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工商银行高度重视环境和气候风险,在业内率先提出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是首个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郑冲说。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持续提升环境和气候风险防控能力,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首批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为优化投融资结构提供参考。一是建立ESG风险智能化管控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环保处罚等环境风险信息的实时获取、分类管理;二是在信贷系统中增加了生态保护红线判定功能,旨在有效识别投融资业务的潜在生物多样性风险;三是研发“气候灾害风险管理平台”,以上海市为试点,运用专业气象气候信息,自动评估客户、项目、网点等经营要素的气候风险等级。

“国有商业银行的责任之一,是在国际合作中贡献中国智慧、推广绿色金融的有益经验。”郑冲说,“十四五”以来,工商银行依托多项多双边绿色金融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主动引领全球绿色金融议题,打造有良好国际声誉的绿色银行。

其中,作为中方牵头机构,工商银行推动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并发布相关报告;作为“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第一工作组联席主席,该行还牵头开发了“一带一路”项目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线上工具,实现了对重点行业项目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风险测算。

郑冲表示,接下来,工商银行将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拓展绿色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努力让金融活水成为绿色之水、生态之水,精准滴灌绿色经济。(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