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评论 > 正文
 
易宪容容易吗?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6日 15:11
王红茹
    谁是中国最仗义执言的经济学家?谁是2005年中国房地产界最红的人?易宪容。

    这个朴如村夫、说话带有浓厚江西口音的中年人,让很多房地产商们头疼,却成为民众经常挂在嘴边的房价问题代言人。2005年,他想不红都难。

    最早认识易宪容大约是在2002年,当时采访他并不是房地产问题,而是金融。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的一名研究员,那时的他也算有点名气,只不过是在财经圈内,并没有为广大民众熟悉。所以,那时采访他或者向他约稿,他基本上都没有托词,都有时间接受,几乎没有被他拒绝的先例。可这两年,尤其是2005年,易宪容格外地忙碌,打他家里的电话很难找到他,即便找到了他,是否能约上采访就看运气了,如果正赶在他在家而且空闲,就很幸运,可2005年他什么时候闲下来过呢?

    前不久我写一篇关于外资涌入中国房地产的文章,当时满怀信心地打电话给他,说明了采访事宜之后,他语言急促地告诉我正给某媒体赶写一篇稿子,那边催得紧,实在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下次再说。如果是第一次和易宪容打交道的记者,听他当时急促的口气,一定会说易宪容是“大腕”了有“架子”了之类的话,而我却能理解他这两年的忙碌,尤其是看他在2005年“红得发紫”,对他当时的婉言谢绝也深表理解。

    易宪容2005年真的很“红”,这种“红”缘自去年7月他“铆”在北京北郊王府家中写的一篇《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的千余字经济评论。在这篇评论文章中,易宪容提出“房地产业正挟持着整个中国经济。如果让国内房地产的泡沫任意吹大,破灭将不可避免。”这个大胆的论述立刻在房地产业界掀起了一场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这篇文章也被普遍认为是引起去年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之争的导火索。

    虽然他事先预感到这篇文章会引起一定反响,但发表后引发的各方的激烈反应,还是超出了他的意料。于是,从2005年1月开始,他开始把自己对房地产的观点表达到淋漓尽致:今年1月,他跳出来说“房地产暴利是地方政府对财富的掠夺”;3月声称“遏制房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4月他提醒说“警惕房产商个人利益误导经济”;6月他再一次警告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是不争的事实”;还是6月,他更直截了当说:“像上海,房价应该下跌50%,北京房价也应该下降30%,否则,国内房地产价格要得到稳定、房地产投资过热要得到抑制是不可能的。”

    一系列言辞观点都带给读者最强烈的刺激。于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易宪容的名字频繁出现各种媒体上。不仅是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纷纷向他约稿、采访他,许多网站举办的有关房地产的活动,都没有忘了请易宪容来吸引网民的眼球。可以说,在这一年之内,易宪容从学界走向了公众,成为了对房地产市场发言的一个真真正正的“红人儿”,一个让著名的地产商潘石屹提起来都“害怕”的人。

    一个并非专业从事房地产研究的学者,就这么成了这个行业的理论明星。但是在业内一些学者的眼里,易宪容并没有得到同行太多的认同,他被视为“不能埋头学术,学术素养不够”。他的一位同行这样评价他:“他这人和别的人不一样,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者。”

    对此,易宪容不生气,他只是从容地笑笑说:“我和他们不一样,主要是价值判断和追求不一样。我以后也可能不搞学术,专门写经济评论了。弗里德曼等很多世界级的美国经济学大师不也经常在报纸上写评论吗?”

    易宪容言辞不算利索,在与地产商团的辩论中还走过麦城;于是写经济评论成了易宪容最有力的话语方式,从1997年至今,已达8年之久。现在他写评论更是密集,他同时给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大约10家媒体开专栏写评论,最多时一天写了7篇文章。

    他的这些文章锋芒毕露,总能在房地产业内点起蓬蓬烽烟。他坚持认为把自己的观点用经济评论的方式写出来一样能影响社会,而且还下定决心,把经济评论作为他努力的方向,准备写上几十年。

1,2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