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质量和安全年专栏 > 质量宣传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上海检验检疫局“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的共产党员

2009年08月24日 11:40   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和质检事业的挚爱

  ——记上海检验检疫局“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的共产党员

上海检验检疫局基层党员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工作中

  质量是企业发展之基,安全是人民生活之本。抓质量、保安全、稳外贸、促发展,是检验检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天职。上海检验检疫局广大共产党员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勇于当先锋、打头阵、做表率、建功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书写着对党和质检事业的挚爱。

  谢秋慧,现任上海检验检疫局检验鉴定监管处党支部书记、处长,长期从事上海地区工业品检验监管工作。作为监管处的“领头羊”,他凭着对党的赤诚之心和多年来积累的检验监管工作经验,始终注重把握大局,强化科学管理。在今年的“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作为上海局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牵头人,他废寝忘食,身体力行,从制定计划到宣传落实,从走访企业到检查督导,关键节点事必躬亲。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他策划组织各类局内培训30余次,同时大力组建各类商品的专业小组,充分吸收基层一线的专家骨干直接参与活动计划的决策和落实,进一步培养和壮大检验监管人才队伍,营造了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一线上下联动,党员干部、职工群众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谢秋慧深刻认识到“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是一次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和社会质量意识的良好契机。他趁热打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对重点敏感商品的严格监管,一方面组织各类形式的帮扶企业活动。期间,他亲自组织各类企业宣传培训活动近百次,参加人数5000多人,走访企业32家。同时他组织人员研究讨论,推出了“先期介入”、“绿色服务”、“一企一策”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力求在严格把关中体现个性化精细服务,从而真正做到“管得住,管得好,放得快”。谢秋慧总是说:“作为一名质量工作者,我不能100%地保证不出问题,但必须保证我100%尽力”。

  王骁,现任浦东检验检疫局机电检验处党支部书记、处长,长期从事进出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工作。他按照“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思想,不断探索途径,努力挖掘新潜力,大胆创新举措。“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开展以来,王骁组织安排对辖区内通用汽车、振华重工、三菱电机、夏普电器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和三重项目建设单位进行了走访,了解企业在当前形势下遇到的突出矛盾问题,与企业共商解决进出口环节中出现的“瓶颈”,在检验监管的同时,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服务举措,帮助企业解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使企业在“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

  为提高检验监管有效性,在王骁的主持下,机电处在全系统首创将二维码管理系统用于监管免办CCC认证样品。他还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质量和安全年”各项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积极组织动员全处干部职工及数十家企业参与“全国质量知识竞赛”活动,并多次举办了质量信息咨询会等。半年来,机电处开展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广电媒体报道3次,通过印刷媒体发布信息20则,促进了有利于质量进步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周丽霞同志是浦江检验检疫局轻纺处的一位女科长、共产党员,她从事纺织品检验管理工作已经有20多年。她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时牢记党的宗旨,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在“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她结合所辖企业的实际情况,带领全科同志以多种形式努力推动“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她积极组织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建立企业信息、监管情况档案,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努力构建检验检疫长效监管机制,将设施相对完善的企业纳入视频监管,加强对此类企业在标准信息、检测技术、培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保障了进出口纺织品服装的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裴崇颖)

延伸阅读
  • ·访陕西检验检疫局局长刘兴范    2009年08月19日
  • ·访深圳检验检疫局局长刘胜利    2009年08月20日
  • ·第十六届自动识别技术展会开幕    2009年08月14日
  •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