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营造人人安心的网络环境

2024-09-09 10:04 来源:央广网

  9月9日至15日,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统一举行,今年网安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其中道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人民既是网络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网络安全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和行动。

  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日常生活中,网络购物、线上支付、远程教学、刷脸识别等,早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刚需和常态。但万物互联在让我们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风险,譬如“大数据杀熟”、恶意软件骚扰、虚假信息满天飞、个人信息被随意采集和使用、网络诈骗横生等,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隐私、财产甚至生命安全。而这一切,都直指一个核心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泄露的普遍性、严重性和危害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经的一项调查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者占比高达85.2%,深受其扰的人们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2021年11月1日,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正式实施,并与此前颁布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一并构建起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除此以外,个人信息保护法更独特的意义在于,它更强调“人”的权利价值、更具民生视角,赋予了公民个体对自己个人信息的“自我决定权”和充分的“知情权”,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和相关实施细则及配套制度的实施,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任重道远。现实中,在不同平台购物遭遇不同价格,进小区和公共场所被要求刷脸,点单强行索取不相干的个人信息,填写一次联系方式第二天收到十几通推销电话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求职者体验“刷脸投简历”

  营造一个安全、安心、舒心的网络环境,首先需要各个网络平台切实承担起守护职责,真正敬畏法律和消费者利益,依法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坚决摒弃滥用、盗用、骗取个人信息等违法、擦边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平台企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摆正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绷紧个人信息保护这条红线,认识到在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后,这已成为对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基本要求。

  同时,徒法不足以自行。相关部门还须继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网络平台在涉个人信息的每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在线”“在场”,将个人信息安全法中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倒逼企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个人信息保护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我们既要提高警惕性、学会必要的网络安全技能,也要在遭遇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个人权益遭受侵害时,有更多点较真精神,敢于且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个人的点滴努力,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保障,也是我们共建网络安全、共治网络空间的坚实基石。只有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共享、共惠。(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之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24专题 > 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精彩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广时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营造人人安心的网络环境

2024年09月09日 10:04   来源:央广网   

  9月9日至15日,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统一举行,今年网安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其中道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人民既是网络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网络安全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和行动。

  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日常生活中,网络购物、线上支付、远程教学、刷脸识别等,早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刚需和常态。但万物互联在让我们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风险,譬如“大数据杀熟”、恶意软件骚扰、虚假信息满天飞、个人信息被随意采集和使用、网络诈骗横生等,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隐私、财产甚至生命安全。而这一切,都直指一个核心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泄露的普遍性、严重性和危害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经的一项调查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者占比高达85.2%,深受其扰的人们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2021年11月1日,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正式实施,并与此前颁布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一并构建起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除此以外,个人信息保护法更独特的意义在于,它更强调“人”的权利价值、更具民生视角,赋予了公民个体对自己个人信息的“自我决定权”和充分的“知情权”,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和相关实施细则及配套制度的实施,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任重道远。现实中,在不同平台购物遭遇不同价格,进小区和公共场所被要求刷脸,点单强行索取不相干的个人信息,填写一次联系方式第二天收到十几通推销电话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求职者体验“刷脸投简历”

  营造一个安全、安心、舒心的网络环境,首先需要各个网络平台切实承担起守护职责,真正敬畏法律和消费者利益,依法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坚决摒弃滥用、盗用、骗取个人信息等违法、擦边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平台企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摆正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绷紧个人信息保护这条红线,认识到在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后,这已成为对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基本要求。

  同时,徒法不足以自行。相关部门还须继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网络平台在涉个人信息的每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在线”“在场”,将个人信息安全法中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倒逼企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个人信息保护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我们既要提高警惕性、学会必要的网络安全技能,也要在遭遇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个人权益遭受侵害时,有更多点较真精神,敢于且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个人的点滴努力,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保障,也是我们共建网络安全、共治网络空间的坚实基石。只有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共享、共惠。(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之心)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