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5日,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统一举行,今年网安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其中道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人民既是网络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网络安全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和行动。
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日常生活中,网络购物、线上支付、远程教学、刷脸识别等,早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刚需和常态。但万物互联在让我们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风险,譬如“大数据杀熟”、恶意软件骚扰、虚假信息满天飞、个人信息被随意采集和使用、网络诈骗横生等,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隐私、财产甚至生命安全。而这一切,都直指一个核心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泄露的普遍性、严重性和危害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经的一项调查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者占比高达85.2%,深受其扰的人们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2021年11月1日,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正式实施,并与此前颁布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一并构建起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除此以外,个人信息保护法更独特的意义在于,它更强调“人”的权利价值、更具民生视角,赋予了公民个体对自己个人信息的“自我决定权”和充分的“知情权”,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