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在线访谈

 
代表谈人工智能:技术到达了新阶段
多位人大代表在做客中经在线访谈时表达了各自对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的看法。 详细>>
本期嘉宾

罗 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
郑永飞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安徽省委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彭 寿 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凯盛科技集团总裁,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董事长

时间:2016年3月14日14:00

制作:产经部

访谈精粹
彭寿代表:鼓励科技创新 建立"首席科学家制"
彭寿表示,产业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当今世界的产业链中,研发、生产、营销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
文字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经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三位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

  罗平: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安徽省委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永飞。

  郑永飞: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凯盛科技集团总裁、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董事长彭寿。

  彭寿: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十三五”时期我们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位代表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看怎么理解这个战略?

  罗平: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报告当中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激发和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来推动科技创新。

  郑永飞:创新驱动发展我们的理解是让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会我们以前不会的知识和做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而且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真正能够把一些发达国家的这些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用到我们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达到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的目的。

  主持人:您是地球科学家,对地球化学的领域也有研究,您能不能谈谈政策实施关键点在哪里?

  郑永飞:首先要吃透什么是好的东西,成熟的东西,经过检验可以推广的东西,这样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就可以减少失误,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我们需要真正有创新的东西,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一方面我们要避免前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大国,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真正理解和知道怎样去做一些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才叫真正的创新。

  彭寿:克强总理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应该说这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特别我们作为科技型企业,我认为必须把“创新发展,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在发展中的原动力。同时,如何把“创新驱动”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基础。所以,我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立足于站在世界最高层次的方面的一个必须所进行的驱动。

  主持人:您一直在玻璃和建材领域工作,能不能结合这个行业谈谈这个战略的实施?

  彭寿:因为大家都认为建材这个行业是三高行业,实际上建材行业也必须靠创新驱动来发展,就拿我们玻璃来说,我们平板玻璃是产能过剩,而且现在附加值并不是很高,但是我们这些年通过创新驱动使我们的附加值提高,我们已生产出世界比较优秀的、更优质的产品,赶超世界水平,这样子通过创新使你的产品能有更高的层次,企业的效益更好,所以我们企业这些年通过创新驱动,我们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都实现双位数增长,经济下行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我们完全靠创新驱动,我们可以把0.2毫米的世界最薄的玻璃制造出来,提供了新的产品,创新驱动是我们这次供给侧改革最大的一个动力,我们对创新驱动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主持人:我们知道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想问问三位代表重大突破怎么理解,又该如何实现呢?

  罗平:我觉得重大突破应该说我们国家在未来能够在一些重要的国际战略科技创新制高点上有重大突破,比如说像我们安徽量子通信领域的突破,包括铁基超导的理论研究都是属于重大突破的理论,还有一些技术层面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主持人:您觉得重大突破有什么重要意义?

  罗平:重大突破,就是指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能够在国际上占领前沿,起到引领的作用。因为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科技状况总体是三种状态,一种是跟踪,一种是并跑,还有一种是引领,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是以跟踪为主,将来就应该是以引领为主,达到这样的状态。

  主持人: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代表,实现重大突破政府可以做哪些举措呢?

  罗平:政府在这个层面我想还是首先从基础领域这一块加大投入,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原创性成果。政府层面要加大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要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力,政府更多是要让我们的科技人员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鹜地去搞研发,去创新。

  主持人:郑代表,您怎么看这个重大突破?

  郑永飞: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认识自然,还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深度就决定了我们能够做多少事情。就我们地球科学领域来说,地球内部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去找,我们在科学研究,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很大的突破。

  世界上发现了很多非常好的矿产资源,一旦这个理论应用到我们中国来,发现我们中国这些地方并能够直接应用欧美发达国家他们所建立的模型,所预测的那样。怎么把我们在地球科学里面的比如说板块构造理论运用到其中去,需要我们有创新意识,如果这些地方一旦可以突破,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更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们人类造福。

  主持人:地球科学这个领域它的重大突破就是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吗?

  郑永飞:它的目的,目标是为了找到矿产资源,需要在理论上得到重大突破,这些矿产资源在什么样的空间构造位置,为什么在那里富集,才能给我们找矿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主持人:地球科学领域如果能取得重大突破,什么样成果才叫做重大突破呢?

  郑永飞:比如说大家知道板块构造,太平洋周边有东太平洋俯冲带,那里有很多铜矿、金矿,大量的矿产资源。西太平洋,中国沿海这方面就相当缺乏,但是中国内陆经常会发现一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按照传统成矿理论,中国内陆的这些矿产就不属于俯冲带成矿,这些板块构造理论,能够使我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我们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在大陆内部也能够形成这些矿床,它形成在什么位置,如果一旦这些理论框架突破,可以指导我们在大陆内部,寻找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矿产资源。

  彭寿:重大突破的意义,是我们着眼于未来,中国科技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应该说有非常大的进步,应该说中国在科技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更多的是学习型、跟踪型、追赶型的打法,真正着眼于未来,我们应该着眼于五年以后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我搞玻璃,实际上玻璃也是材料,就材料而言,我认为对我们最大的瓶颈,应该把材料的属性和材料的功能,材料的制造,从纵深层次来理解。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包括深海探测、远洋等等,深海,包括地壳,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通过材料的实现,因为材料可以做成产品,用这种产品来实现它在未来探测的种种可能。

  所以,我想我们在碳材料上应该有重大突破,碳材料、石墨烯是非常坚韧和耐用的,非常好的二十一世纪材料,但是这个材料具体怎么应用,还需要更很深层次的探索。我们的硅材料,如何真正提纯,当它达到99.99%和99.999%,所发生的属性变化,所以我们在当今国家提出来的未来发展战略,要着眼于未来五年以后的这种战略,当然也要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最近提出的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科技方面也有一个专项,这些专项实际上也铺垫了在未来我们要重大突破的一些难点。

  大家都很注意我们的信息显示,苹果引领了世界,实际它是一种创意的引领,要实现这种创意引领,材料的引领必须紧紧跟上去。像最近出现的人机大战,还有未来的星球人机大战等,要实现人机大战,很多材料的研发都应该必须有重大突破,所以这次国家提出来要有一些重大突破,重大专项,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好的。

  同时,提出来要创办有国家级的行业领先的创新研究中心和研究院。研发角度,因为我们是一个具体的研究院,我们小题小做,很难承担这样的重任,应该说在国际上人家基本上就是几千人的研究院,在研究未来发展的题目,在这个题目中来探索出未来科技的发展,而我们还是比较小,尽管我们现在国内的很多科学院都很大,但是真正形成国家级大的研究中心,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就要体现出重大课题就应该集国力,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集中智慧来开创这一块,我相信一系列的重大课题都可以得到突破,而且别人不敢想的事我们可以想了,而不是说我们跟在人家后面,人家想过的我们去追赶,因为这个时代我认为中国很多尖端技术已经处在这个万箭齐发的时候了。

  主持人:政府加大投入,一方面是财政,一方面是政策,企业应该如何具体去实施实现这样的重大突破?

  彭寿:这次两会上我也提出一个议案,我认为创新的主体一定是企业,只有企业有这个动力你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只能说是引导,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支持,更多的企业要多出钱做事,现在是后评价,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我们这些年取得这些成果,刚才我讲包括TFT,我的0.2的玻璃,统统都是我们先投钱,一旦我们做成功了政府都给予支持,我也希望政府要用创新的资金给予企业较大的支持,但是企业是主体,企业可以作为贷款的主体,因为企业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未来是什么,这非常重要。

  同时,企业联合著名院校,还有科研院所,还有一些产业集团,来形成一个整体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好。所以,我想作为企业我们首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第二,自己要有很大的投入。我们现在的企业投入很少。可以这么讲,很多企业是投了很多钱,但由于现在生产经营压力非常大,大家只投入一两年内生产的项目,可是这一两年的项目很可能就是我们产能过剩的开始。所以,企业做科研也要着眼于未来五年以上的投入,这就需要企业家有科研创新的思想,不单科学家要有这个思想,只有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联动,这样我们的科技创新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主持人:您作为企业家希望企业家同样具有科学家的科研精神,郑代表您觉得科学家未来是否也要具有企业家的精神呢?

  郑永飞:我曾经有一个科普报告,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逻辑与企业家经营管理的逻辑,它们之间非常相似。我们做科学研究要选题,这个选题的正确与否和是否有前瞻性,它的发展前途,就像我们企业要投入一个新产品,我们选择制造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的周期有多长,生产出来之后它的市场有多大,可以持续多长时间,能不能为企业赚得很大的利润,这和我们的科学选题是一样的。所以,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有企业经营理念,一个好的科学家也是一样要有企业思维。

  主持人:罗代表,您觉得政府怎么融入其中?

  罗平:我作为政府的代表,我们觉得在创新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去搭建平台引导高校院所科学研究,让他们的选题能够跟我们企业实际当中的需求相结合,这是选题阶段。找到目前制约我们国家企业发展或者说制约我们国家其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方面,找好选题去进行研究,科研攻关。

  主持人:看似三个不同的领域,三位代表在未来创新科技发展当中应该都是要融为一体的。罗代表,目前安徽省高新高科技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罗平:安徽一直以来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我们从2008年开始就启动了资本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改革,推动全省的科技创新。我们也培育了一大批的高新技术企业,也通过这个政策引领来带动全省的企业。

  目前的情况来看,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4年列居全国第9位,2010年时候是全国第15位,应该说提升很大。这个过程当中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5年发明专利已经到了11800多件,其中70%以上是企业创造的。目前我们全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3000多家,在全国排第8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省的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达到了1.5万亿,应该说正是由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才推动了我们安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智能语音,生物医药等领域,有一大批的企业发展起来了。

  主持人:目前有什么困难吗?

  罗平:安徽创新发展还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现象,我们这一块还是需要各种高端的人才进一步集聚。另外,我们在高新技术企业后期的培育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因为要扶持一大批的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能力发展起来,我们在科技金融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融合,推动企业发展。

  主持人:今年议案您提到合肥科学岛建成国家科学实验室,除上海之外是我们唯一拥有这样的科研设备的地区,这对于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推动作用呢?

  罗平:合肥建设大科学中心,去年我们代表团已经提出来,希望依托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建设这样的科学中心,因为合肥目前特别是依托科学岛和科大这两个国家级的国家队,他们这里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的研发在国际上多出一些领先成果。另外,他们一大批的成果转化落地,必定会推动安徽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大家也知道去年国家把安徽建成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立合肥大科学中心是作为我们全面创新改革中心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要把合肥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这是定位。

  主持人: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研发大国,目前中国的研发水平是什么样的状况?

  郑永飞: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按照美国科技界的统计资料,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大国了,这是跟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这只是一个表象,因为它表现在可能我们一个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被引用的总数,以及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总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的总量虽然很高,但是我们按照人均算就没有那么高了,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即使我们以科技从业人数作为分母,人均同样轮不上世界第二了。所以我们在看到我们进步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我们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差距,比如说我们大量从事科技的队伍,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人才的总体质量还是不高的,我们少而又少的队伍在国际上是有竞争力的,还有大量的队伍还属于学习和跟踪阶段,有的连跟踪还没跟上,但我们有极少数的队伍已经处于领跑位置了,所以总体水平差距比较大,自己内部差别比较大,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所以,我们要从内涵上发展我们的科技,现在我们的人均实力增加上去,使我们的科技无论是表象还是内涵上都能真正达到国际第二的水平。

  主持人:彭代表,您在企业和企业的对比当中有没有发现科研水平我国和国外的差距?

  彭寿:企业和企业对比来说应该有差距,尤其刚才院士也讲了,我们中国在资金和人才投入上面的量还是很大的,但中国大部分的企业在这上面投入还是不足的。主要是我们投入上的差距,我刚才讲的他们更多是未来五年以后的投入。第二是人才的差距,我们在人才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我们大部分是自己培养的,就是完全开放型的这一块我们也是刚刚开始,科技部对我们支持,省厅也对我们支持,我们搞了开放型的国际合作基地,所以我们院就形成了和美国合作的研究中心,和欧洲合作的研究中心,三者互动的联合,基于这些互动我的人才才能得以互动,因为整个科研过程是开放的,我们不管是重点实验室,还是我们的科研机构,我认为还是要和实践接轨,我们的开放程度不够,我认为这是和国外的第三个区别,第一个是我们的资金投入,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是开放程度。

主持人:结合实际的案例,请您介绍一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换结果。

  彭寿:如何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非常重要,应该说在国际上大家都研究过,原先大学是从事基础研究,他们出了很多很好的文章,也出了一些很好的实验室产品,产业也是一块。但在这中间有一块是脱节的,也就是说如何让它真正成为产品,市场说了算,如何和市场结合起来,我们科技界说这一个U形曲线中间的死弯角,这个美国也是认可的。但是现在大家已经把这个死弯角由基础创新往中间挪,产业创新往中间挪,两者极大限度的缩小这个差距。

  一个科研成果如果不让它产业化,束之高阁,那是一个资源最大的浪费。成果如何实现产业化就应该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这次国家说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事实上,这些年我们企业应该说在业绩和产品研发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得益于,一是国家对我们的支持,二是是我们在安徽自主创新的产业基地,同时我们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再去创造这种产品,把我们的研发成果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了。

  一个产业要做起来有三个地方必须注意,一个是创新,二是要有机制,三是要有资本,三者必需要结合起来。创新就需要研发机制,要给我们从事创新的科学家有很好的机制。

  国外的研究院是有很好机制的,我们现在也在改变,包括我们也实行了首席科学家制,同时让创新的人员的成果,可以在未来产业化中占有股份。这次克强总理的报告中科技改革专门讲到这方面,但是实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第三是资本,一个是社会资本,一个是资本市场。只有把资本结合起来才有钱,有机制,有创新,三者结合起来就能把我们的科研成果真正落到实地,真正最后真正能够创新发展。

  主持人:郑代表,如何实现创新和产业结合,刚刚彭代表提到的缩小死弯角,作为科学家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他们缩小这个死弯角?

  郑永飞:作为科学家来说,我们可能在研究选题的时候,更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现在大量在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里面做的研究是自由选题研究,凭着个人的兴趣,这些研究可能是为了认识自然而设立的,它们是否有应用前景是不考虑的。当然在中国要发展基础研究,对这方面就需要有所考虑了。对经济发展来说,企业产品的质量要上一个台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需要的一些专利,是我们更迫切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做研究的时候脑子里面有这么一个指导思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需要什么?

  另外,我们企业家也可以把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提出你们的希望,需要什么样的技术,需要什么样的专利,要解决什么样的困难,双方多走动一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曾经给我们学校的老师打过一个比方,我说你可能是一个川菜的厨师,但是现在我们的饭店想出徽菜,还是同一样的厨师,他可能只需要把调味品做一些变化,只需要做出一点改变,同样可以做出很好的徽菜来。

  主持人:彭代表,如果做出来的徽菜不符合您口味,作为企业还是想尝尝新的口味吗?

  彭寿:新的口味就是我讲的未来,就是要把我们需要的这些课题分类指导,因为学校有人才,实验条件,可以做一些我们不能做的事,所以我说更重要的是联合,我们需要交给他们一起去做,有机结合。

  像刚才所讲的川菜的比喻,我一看这个菜挺好我尝一尝,可能无意中就会有发现,在味道中发现惊喜。

  主持人:我国目前的科学家对于我国现有的科学家机制是否满意,还有什么期待?

  郑永飞:科学家一种是个人兴趣驱动,一种是需求,国家、社会,或者是单位的需求来驱动他们。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需要更多的科学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来开展他们的科学研究,这就需要聚焦他们的科学问题,哪些是我们企业生产里面所需要的,对我们国民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作用的,哪些可能在解决生产的同时,又能在科学上有所进展的。

  还有一些是科学探索奥秘的问题,因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存在很多假设,这些假设要得到检验才能变成生产力,就像前一阶段热闹的引力波,也是100年以后才得到验证的。我们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可能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得到验证,成为科学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在很多年以后才能评出来的原因。

  中国是相对对科技需求比较大的国家,如果我们等50-100年才能将科学转为技术,这个进程太慢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家更多思考社会发展的需求,做更多的研究,才能对国民经济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罗平:我觉得科学家,因为科技创新它是有不同的环境,基础理论研究,研发的创新,应用,产品,这是一个链条,所以我们现在的创新驱动应该是由全链条来推动。有一部分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像郑院士,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他们立足于应用研究领域,突破一些制约我们国家发展的技术瓶颈。包括企业和科研推动产学研合作,在我们的政策过程当中,其实更多就是我前面也讲过的,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的选题就是着眼于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实际当中的一些问题去选题,然后去研发,对一些制约我们发展的或者是占领未来制高点的选题去研究,然后再来推动。

  我还想补充一点,这些科研成果怎么样能够使它落地,转化,从政府层面也得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可以通过一些政策鼓励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带着他们的成果去创办企业,创新企业。安徽就出台了一个政策叫《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这就是我们的政策鼓励引进国外还有国内的一些高科技的人才,高层次的人才团队,带着他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到我们这边创办企业,政府出资金去扶持它,参股去支持它,来使这些企业尽快落地,这些高层次的人才团队他们带着专利产品是有股份的,按照百分之多少的股份,他们自己可以投资,他们也可以带着技术过来,他们可以自己创办企业。

  主持人:对他们的激励机制。

  罗平:他也可以跟我们当地企业合办企业,有政府的前期引导资金,后期达到一定的目标以后就给予奖励,我们通过这个政策这几年已经引进来160多个团队落户安徽,政府的扶持资金扶持了40个团队,通过这项举措效果非常好,通过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团队,扶持一批企业起来,开发出一批新的产品,最后也培育新的增长点,也是政府层面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一个有效方式,我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而且效果很好。

  主持人:可以说通过各种股权或者是激励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

  罗平:集聚人才到我们这里。

  主持人:彭代表,您觉得应该如何去培养领军性的企业呢?

  彭寿: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必须的,特别我们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创新驱动就要我们不断培养一批创新灵活和市场接地气的企业,同时它的产品要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刚才讲了自主创新,这一次国家以合芜蚌,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为母体,现在又出台了新的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而且现在很多企业的产品就是高科技产品,这个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就是高科技企业,如果培育它首先要让它处在一个领域中,在这种环境中间培育它,我们现在是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模式的情况下来鼓励青年人的创业,鼓励企业向创新发展,鼓励大的集团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中心,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需求。

  这三个不同层次需求承担的责任各不一样,应该说未来我们的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就像我集团下边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因为它符合条件,它有自己的发明专利,有成果,一评估基本就是高新技术企业了。未来我们大宗商品都已经完全过剩,我们需要的就是在创新驱动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我们需要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叫补短板,就是用一些创新来向终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发展,以社会需求向高层次需求来发展,这样我们的企业都会相应的发展。

  所以,我想企业未来都向高科技企业发展,要创办这样的企业我们就必须要融入在社会氛围中去。

  主持人:我们除了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两会之外,还有一个热点就是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已经进行了四场较量,目前AlphaGo三胜一输。大家都在议论“人工智能是否能超过人脑”,请问三位代表怎么看这个问题?

  罗平: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脑我是不赞成这个观点的,以这场比赛来说,AlphaGo汲取了多少人的智慧来进行比赛,它是一个机器,作为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像专业的棋手,具有更多机器所不存在的人的心理,情感等等因素,我只能说像这样的人工智能它的发展将来可能会在一些领域可以取代人,但的大量数据采集,处理,是通过人去操控它,设计好的。

  对于人的这种创造力你完全由机器来代替,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人的智力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可能某一些方面它战胜你人脑,但是它今后完全都终极取代人脑我是不赞同这个观点的。

  郑永飞:应该说从这个事件来说,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设计带来了新的阶段,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如果这些专家的水平,单个人没有超过李世石,如果合起来超过了他的对手,这时候我们可以设定出来这个机器人超过他的竞争对手。但是,人类的知识发展是可以通过自己自觉能够完成的,人类的思维也是通过自觉来完成的,人工智能,机械人是被动的,人给他一个设计,设计者们有多高明,设计的人集合起来有多高明,最后的产品就有多高明,这是它的程序所决定的,我们所有做计算机的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选项Yes或者NO,你给他10个选项,5个选项,识别功能更高一些,这个比赛里面我们可以注意到机器人不会疲劳,不会走神,但是人可能会疲劳,可能会走神,可能还会有感情上有波动,但是机器人不会。

  所以,这些在比赛中,如果我们以这一类型的比赛来说人工智能可以战胜人工大脑,这是对科学发展基本无知的状态,因为科学是靠人类发展起来的,机器人无论怎么发展它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智慧的一个产品。

  当然我们中国还有句古话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它碰到一个高手不按套路比赛,机器人也会乱了阵脚。比赛里面有一步他下错了,就会出现这种状况。如果遇到一个竞争对手他的思路对机器人的设计有很好的了解,他可以出一些招机器人完全不能面对,他就不知道该怎么下了,所以这些比赛我们都可以从程序设计的理念上非常好的理解。我觉得机器人发展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去从事我们人类难以完成的工作,比如像有些工作如果人类去做可能比较危险,有些工作可能在人类不能到达的地方,有一些环境如果人在那里工作操作起来或者运作起来不如一个机器人那么有效,这样的地方如果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去工作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简单把机器人代替人类,也许在人口少的西方,劳动力非常缺乏的国家有发展前景,在中国完全是有违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比如就业怎么办,而且没有这个必要。

  主持人:彭代表您怎么看?

  彭寿: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大家都很有道理,刚才郑院士所讲的,一句话就限制而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们今天问我明天谁能赢,我脑子里会认为可能是机器人要输,什么原因呢?通过这几场以后,人类发现了机器的破绽,这种智能化应该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但我跟你有不同的观点,为什么中国提出来要发展智能,不是因为人多不干活,大家只要开心就好,消费就好。就像我们现在建材行业,都去上班还不挣钱,一半放假却能挣钱,什么原因?产能过剩,休假,人也是这样。如果大家腾出时间来干该干的事,把有些事由机器人,由智能化去干,包括我们现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智能设计都非常好,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所以,我觉得这种智能的发展,是人类未来所必须攻克的一个问题,人是向机器挑战,它有可能会超过你,因为它所有思维都集中在里面了,但是有一点是机器的弱项,就是情感交流,感情是专一的,是随着动态发展变化的。所以,这一次人机大战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不断地需要更高层次的突破。又回到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如何重大突破,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关键,我们看过美国大片,所有讲过的东西我认为现在在一步一步实现,而在原来我们视它为科学幻想,想都不会想这件事。科学是一种追求,智能化应该说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一个途径。

  主持人:一切皆有可能,这是对未来的想象。关于人才强国的战略,科技创新的背后一定要有人才驱动,除了院校的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关于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方面,罗代表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罗平: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方面,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刚才说的人才强国,这是必要的。在现在大背景下我们院校的培养是各类人才。我觉得从人才的激励机制来说,从它的形式上,首先还是环境,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让各类人才能够成长的这么一个环境中。

  其次,如果从科研这个角度来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只是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让他们成长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所所得。从良好的环境,我想到前面讲的我们合肥的大科学中心建设,我们建设国家实验室,我觉得实际上大科学中心的建设它拥有非常好的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些实验条件和设备,通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培养一批人才。

  另外,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也可以吸引国际的一些人才来集聚到这里进行工作,通过这种思维碰撞产生更好的成果。另外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在于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改革,让科研人员通过他们的创新创业,通过他们的成果转化,也可以获得财富。

  主持人:谢谢,今天非常感谢三位代表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我们也非常期待在国家战略的调控之下,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越飞越好,谢谢三位。

  感谢观众朋友的收看,更多消息请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