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冬之交,挥之不去的雾霾再度侵袭我国,北至哈尔滨,南到三亚,神州大地一时间处于重重迷雾之中,公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困扰。
雾霾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对现在发展模式出现了病变的警示,必须以壮士断臂的决心与勇气,全方面地革新现在的发展方式,以更绿色、低碳的新型路径取代传统的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以说,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绿”的追求。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建材工业正在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蓬勃前进。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也在加快,以“产城融合”的方式发展绿色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趋势。
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郊区建设城市工业园区,白天工人浩浩荡荡上班来,夜晚成群结队回家去,造成交通压力的同时也给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城市的总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从城市表面上看,我国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从城市的环境、交通,再到住房、生态等问题,实际上都与产城融合关联在一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顾朝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这种背景下,同步发展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产城融合”模式逐渐兴盛起来。简单地概括,“产城融合”就是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用产业的力量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的发展搭建产业兴盛的平台。
时下,将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新型发展道路已初步形成,上海青浦新城、成都天府新区、江苏昆山、河北固安等地的生动实践证明了此种发展方式的可行性。
以成都天府新区和河北固安为例。隶属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经开区、成都高新区和新津新材料产业园的规模和产业特色各不相同,但在总体发展理念上都将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有机功能区来布局,同步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和生活配套设施,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
河北固安通过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努力,尤其是通过高水准的前期规划,交通、人居、就业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工业总产值与10年前相比更是增长了50多倍,经济发展水平也进入了廊坊市各区县第二方阵前列。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沈中伟教授对媒体表示,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换句话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可分割、互相影响。
传统城镇化的思维只是摊大饼、盖高楼式的表面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就业、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比较缺乏,就是老百姓说的“没有人气”。
只有钢筋混凝土的新城区、新工业园在以GDP论英雄的年代才是提升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良方,仅以少量的投资即可拉动经济规模的成倍增长,似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新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作出了贡献。其实,“大老粗”式的野蛮生长违背了经济社会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用拔苗助长“催熟”的城市迟早会变成无人问津的“鬼城”。
依托工业化加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依托城镇化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城互动”,以产业的力量为城市繁盛提速,以城市平台为产业集聚增质,成为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条新路。
“产城融合”的新宠儿
“产城融合”并不是单纯地将产业与城市做“叠加”,而是要做有机“掺混”,精心规划,精致运营,以干事业、创基业的劲头与耐力,把“产城融合”这盘棋下好。
而绿色建材则是“产城融合”这盘棋的新宠儿,上接机械生产,下达绿色建筑,既可提供就业,又可促进消费,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发展有益其作用不可小觑。
通过绿色建材产业集聚为城镇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为绿色建筑提供绿色建材;通过城镇发展为绿色建材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其销售网络与研发基地的建设搭建高端人才平台。
绿色建材本身又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特征,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要求提供原材料上的支撑,为建设绿色建筑、营造绿色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谷在规划时就要求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园区,以创新的生态理念,在建筑节水、能源消耗、材料选取以及空气品质方面均力争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标准。
近年来,作为江苏省最年轻地级市的宿迁市以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速度,为经济社会发展画出了一道靓丽的上升线条。“宿迁速度”的背后,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加速,特别是产业的集聚和壮大,以及将绿色建材作为重要产业抓的战略思路,将有效推动“四化同步”。
宿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加快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市政府印发了《宿迁市加快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实施意见》,重点发展新型复合墙体材料、生态环境功能建材、住宅工业化的建材部品、节能建筑玻璃及新型节能门窗与绿色建材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一系列的龙头企业也快速崛起。
江苏腾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亚军非常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的机械产品能够取代传统烧结砖的机械设备,完全顺应新型城市化发展需要。”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和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可以说,绿色建筑已成为产能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仅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城市向往绿色的产能融合,向往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他们始终在绿色产业的道路上奔跑着。
正是在这些有战略眼光的地方政府及企业推动下,绿色建材作为低碳、绿色的环保产业逐渐成为“产城融合”过程中的产业新选择,其背后的绿色力量也初露锋芒。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雾霾终有散尽之日,蓝天、绿水也将长伴人们左右。
■本报见习记者 张道营
(责任编辑:刘芸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