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 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
康菲石油 是一家国际一体化能源公司,是全美第三大能源公司和最大的炼油公司。在全球非政府控股公司中,康菲拥有的已探明储量排名第七,是第四大精炼厂。
·9月5日:康菲公司发布公告,共计231口井停产
·9月2日:国家海洋局责令油田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停止油气生产作业
·8月31日:康菲公司向国家海洋局提交了总结报告
·8月24日:康菲开发布会 称愿意承担责任
·8月16日:国家海洋局公告称将启动索赔
·7月30日:海洋局令康菲8月31日前堵油源
·7月14日:国家海洋局叫停 康菲称已停止
·7月6日:事件致840平方公里海水变劣四类
·7月5日:中海油否认隐瞒 称媒体哗众取宠
·6月30日:国家海洋局介入调查
·6月21日:微博最早披露漏油消息
·6月17日:C平台发生小型井底事故
·6月4日:发生事故的B平台开始少量溢油
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肯定是在钻井作业之中出了事故,事故导致现在整个系统内有油漏出,而且这个事情不是一天两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明这个漏油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瞒报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为渤海湾是我国内海,自净能力弱。另外渤海周围人口稠密,水产品产量比较高。一旦人食用被原油污染的水产品,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关平:渤海湾海域不同于墨西哥湾,其近海大陆架平均深度大概为20米左右,一旦发生漏油事故,其处理难度肯定会远远低于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中海油内部人士:我国渤海完全没有自喷井,不会出现像BP墨西哥湾的漏油情况,仅是一个小常规事故。但即使只有几公斤漏油量,如果海风大,在海上也会产生很大油带,事后通过围油栏清污船等可很快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因是自喷井,因此在发生泄漏后,相关处理措施又失效,使得原油不断喷出导致事态扩大。但渤海油田使用的是潜油电泵来抽油,在发生泄漏后,其系统会迅速监测到压力变化,并自动使得泵停止运行并阻断漏油点。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石油开采本身是一个环境风险极高的行业,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或许会挑战技术和操作方面的极限,而将环保因素抛在脑后。石油污染给海域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海洋生态受到的危害将‘难以想象’。时至今日,墨西哥漏油事件的影响仍然在继续。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徐敏:各方还未对赔偿事宜有所表态,但从现实来看,当前多以经济损失为标准来衡量海洋污染赔偿,此举无疑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因为漏油对周边生态环境、渔民生计以及旅游产业的影响是长期的。
此次事故给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蒙上的阴影,或许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30余天的漏油危机之后,事故演进的焦点集中在受损群体的利益维护上———如何为海洋生态污染埋单? |
国家海洋局表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应由作业者康菲石油公司承担事故责任,最高可对康菲石油公司罚款20万元。即使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只能是30万元。 区区20万能否避免悲剧再发生? |
根据以往我国沿海各海事法院的相关判例,除了对违法行为人给予行政处罚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就以下五方面的国家损失考虑代表国家索赔:海洋环境容量损失;清污过程中发生的环境破坏及次生污染的损失;海洋需要修复的费用;如不能修复,重建需要的费用;有关部门进行检测、调查、评估的费用等 |
对于事故的赔偿责任的认定,要看石油平台的所有权情况,相关法律是否有免责的规定以及是否可以在本案适用,蓬莱19—3”油田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共同开发,并由中海油控股,按照法律规定,中海油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哪怕这两个企业之间签署过免责协议。 |
此次发生泄漏的有两个平台,B平台和C平台。其中B平台早在6月4日就已发现溢油。C平台C20#在17日发生小型井底事故。一个月时间,为何责任方不对外公布信息? |
中海油坐拥渤海湾、南海西部、南海东部和东海四大海上产油区,渤海海域面积7.3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勘探矿区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海上最大的油田,也是全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总资源量在120亿方左右,仅次于大庆油田。 |
快速扩张引发阵痛 安全隐患日益明显 近几年,对于急于扩张的中海油而言,开足马力、加大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的“海上大庆”计划,但由此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随之日益明显。中海油一名内部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海上作业平台,还是陆上炼化项目都面临着非常大的生产压力,这也一定程度加大了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集团的产量计划决定了各条战线不得不加大生产,每个环节的产量都被紧密跟踪,公司内部因此还下发了保产保量的文件。”
外资合作起争议 渤海湾石油遭瓜分 中海油为加大海上油田的开发,大量资源采用国际招标,不断引入国外石油公司参与合作,中国近海的油气资源也遭到了外资企业的瓜分,而对于中海油无需承担作业风险,在获得外企开采技术经验的同时又享受一半的石油权益的合作模式也让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了质疑。多家家外资企业已经获得了渤海湾区域的石油开采权,其中包括康菲石油、菲利普斯、雪佛龙、科麦奇、德士古、阿帕奇、加拿大王朝能源、EDC等国际能源企业,甚至一些名气尚小的外资企业。
深海技术并不成熟 海陆扩张恐双受阻 在调任中石化之前,中海油前总经理傅成玉就对外宣称,到2020年,中海油要在近海海域保持5000万吨稳产基础上,在深水地区实现新的突破,再建设一个5000万吨的大油田。但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专业化路线不同的是,中海油选择的是多领域发展,业务也十分庞杂,这也势必会在管理层面埋下隐患。同时,中海油的海洋开发能力仍严重不足,目前主要集中于300米以内的海域。按国际通行的看法,只有在300米以上才被称为深水,超过这一水深则视为深海。目前,中海油在深水船队、配套装备等方面还是空白,其要想在近段时间内从300米水深跨入3000米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中海油深海开发的技术并不成熟,一旦发生事故,后果更难控制”。 |
到2020年,中海油要在近海海域保持5000万吨稳产基础上,在深水地区实 现新的突破,再建设一个5000万吨的大油田。在未来5年内,中海油还将投入3500多亿元用于中国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其中200多亿元将用于深水大型装备建设。 |
近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进程加快,2010年中海油宣布,当年该公司海洋石油产量达到5000万吨,形成了一个"海上大庆"。但同时一些污染事件也随之开始升级,只是由于石油行业的垄断性和企业避而不谈,而不被外人所知。
2007年前后 当地养殖企业反映曾经出现过比较严重的油污污染事件。在海滩捡拾的是块状的油污,这应该是原油,而不是船舶柴油泄漏造成的。 中海油旗下海南福山油田一个月内发生两次漏油事故,油田输送油管发生渗漏,对附近的一个小水库造成污染,还对当地一村庄的200亩水田造成了污染。 中海油的内部员工透露,当时华能要在海南建个电站,电站需要在海边建个码头,码头正好和中海油的管道重合,按图去挖的时候把中海油的管道挖开裂了,由此发生漏油事故。
2009年9月
2010年海南
2011年4月22日
中海油公布位于渤海湾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发生故障,导致"渤中28-2南"等四个自营油田关闭,涉及日产量约3.9万桶。以其去年原油日产量约7.2万桶计算,停产油田日产量相当于整体日产量5.4%。
2011年5月13日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报告,该公司在渤中34-1北区块实施钻井作业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发生溢油事故。
2011年6月上中旬
渤海湾发生渗漏,附近海面出现油膜,目前渗漏点已经得到控制。
2011年6月28日
一位名为沧浪之说的微博网友在搜狐微博发出系列海洋污染的图片,该网友称,这些污染的图片都是位于中海油旅大5-2DPP平台附近。图片显示,一座名为旅大5-2DPP的平台下面,蓝色的海水上泛着黄色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