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转基因水稻玉米安全性及应用前景

2009年12月29日 13:44   来源:农民日报   曹茸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动物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

  吴孔明: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植酸酶可以降解玉米、大豆等饲料加工原料中含有的植酸磷,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降低饲养成本。同时,可减少动物粪、尿中植酸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利用农业种植方式替代原有工业发酵生产方式生产植酸酶,可减少厂房、设备、能源消耗等投入,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的优势。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自交系BVLA430101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该玉米以“Hi-Ⅱ”玉米自交系为受体,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方法导入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并经多代筛选获得植酸酶基因可以稳定遗传表达的自交系。

  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申请单位就转基因玉米分别于2004~2005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6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7~2008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8年11月申请转基因玉米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经安委会综合评价,并履行完所有相关法律规定程序后,农业部于2009年8月发放了BVLA430101在山东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但按照食用标准进行了安全评价

  杨晓光:植酸酶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植物中广泛存在,人类或动物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尽管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但安委会按照食用标准进行了安全评价。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

  在营养学评价方面,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在主要成分、微量营养成分等方面,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在毒理学评价方面,转基因玉米的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及植酸酶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试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

  在致敏性评价方面,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无序列相似性。与过敏人群血清无交叉反应。植酸酶基因的来源黑曲霉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用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

  转基因玉米在国内种植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

  彭于发:试验分析表明,转基因玉米在国内种植对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室内外多点、多代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籽粒中植酸酶基因能够稳定遗传表达,根、茎、叶中检测不到植酸酶蛋白。

  在生存竞争能力方面,该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种类和异交结实率、花粉离体生存与传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力、生态适应性和生物量等评价指标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在杂草性和入侵性方面也未发现变化。

  在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根据国内外文献和对该转基因玉米的试验观察,转基因玉米能够向其他栽培玉米发生基因漂移,其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和基本规律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是一致的,没有发现植酸酶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中国没有玉米野生近缘种,因此不存在转基因向野生种漂移的风险。

  在对植物病虫害和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根据室内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没有发现该转基因玉米对玉米田害虫的生长发育以及玉米病害的发生有影响,也没有发现对玉米田天敌、益虫和节肢动物多样性有不良影响。

  【背景资料】

  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实现跨物种间基因的定向改造和重组转移,对品种的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性状协调改良,培育新品种。

  全球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应用情况:第一例转基因玉米于1996年商业化种植,截止到2008年,全球有17个国家(地区)种植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37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0%。23个国家(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玉米。已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体有52个,涉及抗除草剂、抗虫性状、品质改良(增加赖氨酸含量)和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转a-淀粉酶等性状。Bt基因:即编码δ-内毒素或杀虫晶体蛋白的基因。Bt基因普遍存在于Bt菌的质粒上。随着人们对Bt基因及其所产生的杀虫晶体蛋白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从不同的Bt菌的亚种中分离出对不同昆虫(如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和无脊椎动物(如寄生线虫、原生动物等)有特异毒杀作用的杀虫晶体蛋白的Bt基因。

  植酸酶:植酸酶是一种磷酸酯酶,可以作用于植酸,将其分解为肌醇和可以被动物利用的磷,并且打破其对钙、铁、锌、镁或与氨基酸的束缚,转变为可被利用的状态。也就是说植酸酶可以减轻植酸的抗营养作用,从而提高动物对磷和钙、镁、锰、铁或与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减少高磷粪便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这种特异性分解植酸的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和植物体内,如黑小麦、小麦、玉米、大麦、稻、菜豆、绿豆、豌豆、番茄、麸皮以及白芥菜、马铃薯、萝卜、莴苣、菠菜、百合花粉等。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