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日,国美电器闪电宣布全资收购本土另一家电器销售连锁品牌“易好家”的全部股份。据内部人士介绍,国美收购易好家的价码是1.8亿元。这个数字相比同年7月永乐收购灿坤开出的1.438亿元高了一截,成为当年中国家电连锁店最受瞩目的一宗并购案。
外人看来,聪明的黄光裕做了一笔并不划算的买卖:在永乐对灿坤的收购中,灿坤大陆3C店共有32家门店,永乐的收购不仅包括灿坤的渠道,还包括存货。而成立仅1年的易好家目前在全国仅有10家连锁店,且都是租赁形式经营,几乎没有固定资产。两相比较,“易好家”显然属于溢价出售。
而翻看此次被收购的“易好家”的高管名单,我们看到了如下12个名字:
何炬:原国美集团总经理、国美电器副总经理、国美置业总经理,后任易好家总裁;
郭军:原国美电器总部AV部部长,后任易好家总部业务副总裁;
韦永江:原国美电器总部业务总监,后任易好家总部业务副总裁,广州分部总经理;
李正红:原国美电器总部空调部部长,后任易好家总部业务总监,深圳分部总经理;
王波:原国美电器沈阳分部总经理,后任易好家深圳分部总经理,总部业务总监;
赵琦:原国美电器总部白色小家电部部长,后任易好家广州分部副总经理??
黄光裕看似温暖的家族式管理,实质就是江湖义气式的黑社会管理。尽管在创业初期,这种浓厚的“战争友情”可以笼络一大批人,但一旦有了成果,他无法与人共享,就是所谓的“有难同当、有福却难同享”了。胸怀,黄光裕缺乏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
如果说黄光裕因愤怒而对叛将穷追猛打的话,那么在对待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消灭了永乐这个劲敌后唯一的本土对手苏宁上,则有些许酸溜溜的嫉妒了。
在2006年7月25日国美与永乐宣布合并之后,黄光裕看到了一统江湖的曙光,但面对苏宁这个起步晚于自己、家底薄于自己的“小弟弟”在和国美的十几年交战中,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逐步壮大起来。于是在当年的中国家电销售业内掀起一轮“口水战”。
2006年7月31日也就是国美宣布收购永乐一周后,黄光裕通过媒体高调表示,苏宁股价虚高,完全被资本市场高估。企业的实际价值在于公司综合实力,苏宁的成长空间显然有限。黄光裕还曾放言,下一步将是苏宁进入到合作阵营里来。即使苏宁不愿合并,创造条件也要合并。尽管8月2日,黄光裕又对媒体表示,国美收购苏宁只是一个假设。“口水战”最终以国美新闻发言人何阳清表示“是媒体夸大了黄光裕的话,并希望不要伤了双方的和气”而收场。
尽管很多人分析黄光裕的这个“乌龙球”是那个“关键历史时刻”出于各种“战略”和“战术”目的而摆出的,但他急于消灭苏宁却又无法达到目的的心理仍然显露无疑。
两年过去了,国美依然没有吃掉苏宁,却与苏宁继续在国内看得见的家电销售市场和看不见的其它领域明争暗斗着。
回首黄光裕的国美发展史,也是一部供应商不断被压榨的血泪史。打开网页,我们几乎随时可以看到国美和各种家电厂商在各个地区的斗争案例。黄光裕对供应商的傲气是如何炼成的?
当国美在全国迅速扩张并做上家电零售的头把交椅后,黄光裕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挟“市场”以令诸侯。在黄光裕与供应商交恶最激烈的2 0 0 4年,他对供货商的遏制已经不仅仅是压低进货价格和延长付款时间了,他甚至开始要求供应商停止向竞争对手供货。另一方面,对供应商的收费也开始巧立名目、花样繁多起来,店庆费、入场费、广告费、促销费、管理费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仅通过延付账款这一种手段,黄光裕每年就相当于从供应商那里获得了几十至几百亿的无息贷款。
黄光裕在和供应商的交往中显示出了他内心最“痞”的一面,“霸道”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黄光裕就像一个手举“低价”砍刀的古惑仔,一刀刀向供应商身上砍去。尽管黄光裕最喜欢李嘉诚“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营理念,但他自己似乎实践的不怎么好。
黄光裕被警察请去做客,已成为事实!他在商业较量中的霸气之举,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是不讲道理的。17岁就出来打拼天下的他,发迹史也必定不会那么清白,借用黑帮片中的名言做结尾,“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